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0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教坛漫笔

警惕作文训练中的技术化倾向

杨先武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8月01日   10 版)

    一提到作文训练,人们便自然而然地将它与方法和技巧联系在一起。笔者听过很多作文教学的公开课、示范课,执教者大都着眼于写作方法和技巧,按照课前设置的目标,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训练。不可否认,这种写作方法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确有一定的作用,但掌握了这些方法,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

    笔者每每听到学生在课堂上念读 “训练”出来的文章(大多是文章片段)时,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并不由想到:如果写作方法能像数学公式一样直接套用,那么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就会变得十分轻松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只要翻开学生的作文,就常常为其中的矫揉造作而蹙额,有些文章充斥着假话、大话、套话。究其原因,是我们的作文教学陷入了重技轻情的误区。

    古人早就说过,“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文章本是思想和情感的产物,写作固然须用一些方法和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真实的思想和情感。因此,作文训练不应单纯地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写作方法,更要调动学生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只有“笔随心动”,才能写出好文章。而现时的学生作文很少发自内心,有些“好作文”看起来辞藻华丽,并运用了各种手法,但内容却很干瘪,更无个性可言。

    笔者曾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听过两节作文指导课。这两节课都把作文变成了套路和技术的演练,而把文章的内核,即思想和情感抛在了一边。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在写议论文时如何运用叠加法、连接法、嵌套法、倒装法;另一位教师更是把拳术中的“紫霞功”套用在了作文训练中,其“功法”包括乾坤掌、连环掌、二踢腿。学生们则依样画葫芦,在课堂上对这些规定的方法进行模仿。其结果是文章成了套路的组合,技巧的拼凑;而看不到真实的思想,独立的见解。

    有位市级语文教研员还创造出一种“技术作文”,在全市推广。该教研员声称,“所谓‘作文’,其实就是‘做文章’,其意思就是造文章,强调的是人工而非自然”,并认为“做文章不是有感而发式的,而是无感而发式的,也就是说文章的情感、思想都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因此在他看来,“作文是一门技术活儿”,写作训练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套实用的“操作技术”。

    这实在是一种奇谈怪论。文章的情感和思想并非物质产品,焉能“人工制造出来”?那种“无感而发式的”文章,仅限于无须表达情感的文体,凡属表达思想感情的文章,都不可能“人工制造”。如果硬要“人工制造”,则只能是一种无病呻吟。

    文章不是无情物。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情乃写作之本,任何方法和技巧都必须服从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需要。如果连自己都没有心动,又焉能去打动别人?

    必须承认,当下学生不善于运用写作方法和技巧,但他们最为欠缺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自然也缺乏真切的感受和体验。由于无事可写,无感可发,只能硬着头皮拼凑成篇。这种“无米之炊”的现象是十分普遍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不能靠“技术”来弥补,必须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包括对生活的感悟,增长见识,使“无米”变成“有米”。只有不缺“米”,方法和技巧才会有用武之地。同时,在作文训练中,教师还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使他们产生倾吐的冲动。这是写作方法和技巧无法替代的。

    因此,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情与技并重,只有将真实的思想感情与恰当的表达方法融为一体,才能写出文质兼美的好文章。

    (作者为湖北省荆州市郢都中学教师)

暑期培训为何令教师反感
中学生想对“睡眠”说:爱你太不容易
警惕作文训练中的技术化倾向
培训要多听听一线教师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