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从未来过中国,也没真正拿起过摄像机,甚至在人和人之间主要用侗语交流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寨,连弄懂对方在说什么都要经过来回4轮的翻译。但经过4天跟拍,和村民同吃同住之后,伦敦国王学院的Bradley Scott Thornhill在两位中国志愿者的帮助下,以自己的理解,完成了一部10分钟的纪录短片,展示他眼中的中国侗寨。
与Bradley一同前往贵州的英国学生还有9个。这是一个名为“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贵州行)”的活动,今年以“风采·民族·文化”为主题。
7月9日至1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贵州大学承办,贵州大学团委具体执行,包括英国牛津大学、伦敦国王学院、林肯大学在内的7所英国著名高校11名青年师生,和26名贵州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一起,前往贵州省黔东南州的占里侗寨、岜沙苗寨、高华瑶寨等地,实地走访侗族、瑶族、苗族以及仫佬族等并进行拍摄,希望借此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这些英国学生多数都与Bradley有着一样的情况:第一次来中国,身边的朋友很少能提供相关的经验,在少数民族的村寨里语言不通。
他们都在一周后交出了答卷。《鼓楼风雨桥上歌》《山浴深山愈深》《灵绣》《笙簧正喧吸》等10部作品里,涉及鼓楼、风雨桥、侗歌、芦笙、瑶浴、苗绣,有观察有讲述,也记录了生长、死亡、日常和传承。
在踏入占里侗寨之前,Bradley对中国的少数民族所知甚少。对于自己参与的村落主题,他是从活动招募的短短几行描述里“搞明白的”。因为村寨的相对封闭,他在网络上仅搜索到一篇相关的报道。
第一次走近耕种的田地,近距离聆听侗歌,他说,占里侗寨给了他不小的惊喜。现在,他的社交网站和手机相册里,几乎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填满。“这样的村庄是我之前从没想象到,也没来到过的地方,和英国真的非常不同。”他说。
Bradley读的是与英国文学和影视相关的专业,刚刚读完大一。因为对影像感兴趣,他也曾试着写过几个剧本,但从未正儿八经地学过制作。仅有的几次和同学合作拍摄的机会,他都是在幕后,真正自己“操刀”还是第一回。
这个村落里,村里人基本上只说侗语,只有村干部或者年轻的村民才能听懂普通话。Bradley想要与人交流,必须经过层层的翻译和转述——中国志愿者先将他的想法英译汉,再由当地的年轻人将普通话译成侗语;反过来也是一样。他只能每天事先写好满满一页纸的问题,抽空就找志愿者“补课”。
4天里,他的镜头记录下了占里侗寨的日出日落,也几乎走遍了村庄里的每一户人家。拍摄结束的最后一天,这位英国小伙子已经可以自发向外人介绍起当地的任何一处景观。他甚至爱上了这里的井水,就连深夜也要专程去打井水来喝。
“我喜欢这个村子的故事,喜欢村子里的人讲述这个村的故事。”Bradley说。
在林肯大学即将读大三的Toby Jonathan Sims,此次前往高华村拍摄瑶族的瑶浴。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他和村里的药师住在一起。几天里,他看到了瑶浴制作的过程,也看到了药师教授小朋友瑶族文化的过程。“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他说。
Craig Clayton关注的是苗族的苗银。他跟着一名工匠,观察、交流了3个多小时,并且一起吃了晚饭。他说,能够如此近距离接触这些曾经离自己很远的中国民族文化,是在以前根本不可想象的事儿。
探访中国民族文化并进行拍摄记录的,并不只有这些英国青年。今年的“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除了落地贵州,还会到访北京、海南、广西、云南、新疆、甘肃等13个省(区、市)的少数民族村落。从今年2月起本届活动开展以来,已招募了美、欧、亚、非、澳五大洲的22个国家共计100名外国青年前来中国。
从2011年发起到今年,这个项目已经举办了5届。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以色列等22国的201名青年走过了中国的15个城市,完成了200部短片,这些作品共获得32项国际大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表示,将民族作为本届活动的主题,是希望这些外国青年通过该项目把中国境内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展示给世界。
去年,一名以色列女孩的作品令罗军念念不忘。罗军说,这个女孩听说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随口就来,她就记录了各种各样的人口中念叨的诗词。“这真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诗歌对于我们来说太过于自然。她给我们一个提醒,原来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这样的诗词”。
罗军说,虽然中国的民族文化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地呈现,但这些外国青年确实能看到很多中国人看不到或者习以为常的东西。“他们能带给我们一些新的可能性”。
完成这部作品之前,Bradley没看过一部和中国乡村、少数民族相关的影片。占里侗寨对他而言充满新鲜感。“我没有把自己代入,也没有任何态度”,他说,自己是在深入村庄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思考着拍摄和展示的方式。
在Bradley看来,相比一个洞悉当地文化的专业人士来进行拍摄,他相信自己能看到很多被忽略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