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08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家书抵万金:曾国藩傅雷之后我们还读谁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08日   03 版)

    刚迈入研究生阶段的那年秋天,我的导师是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路鹏程。他给我们布置的第一项读书任务,不是新闻传播的专业书籍,而是《曾国藩家书》。时至今日,那段精读家书的光阴尚留心底:倚靠在图书馆的古朴木书架边,一页页品读曾国藩与家人的鸿雁传书:关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世﹑持家教子﹑治军从政……众多书信,构成这位传奇人物的一帧精神侧影,令后世得以有幸窥见。

    而我最感兴趣的层面,当属作为一名父亲的曾国藩。

    透过书信,可见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曾纪鸿的期许之高、用心之深。曾国藩谈论读书思考的方法,“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要求儿子有志、有识、有恒,强调性情修养与做学问的紧密联系;曾国藩还重视儿子健康体质的培养,以及健全性格的培育,身体、精神素质良好,方能承载对经典学问的完善吸收。

    后来导师解释,之所以推荐我们“首读”《曾国藩家书》,一方面因其内容注重人的全面培养和发展,而这恰是今天大学教育所匮乏的。另一方面,与公共教育不同,家书具备一个鲜明特点:它是家族内部父兄子弟之间的讲求授受,而儒家传统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所以家书这种教育方式更充满了浓厚的感情。

    除了曾国藩的书信家学闻名遐迩,《傅雷家书》《沈从文家书》,无一不是学界极力推崇的经典家书。由这些“名父”亲自执笔的深情家书,既是子女、家族最珍贵的生命宝藏,也指引今人继续探索人生意义、提升道德修养。

    若以现代社会的眼光审视,经过历史反复洗淘,家书这种私人化写作方式,已具有超越个体、跨越时空的非凡意义。

    首先,家书是家族教育传承的集中表现。路鹏程认为,中国古代家族讲求深厚的家学,他们期望通过严格而得法的教育,使家族子弟英才辈出,家族兴盛,数代不衰。而一个家族几代累积下的教育精华集中体现在家书之中,例如《曾国藩家书》正是集曾氏三代家族教育之大成。

    青年历史学者唐小兵指出,家书是面对亲人的一种私人写作,因此行文往往是坦诚而毫无保留的。“尤其像傅雷这种至真至诚、有个性的知识人,在家书里与其儿子傅聪对艺术、人生的讨论非常深入。而曾国藩家书则充满了传统中国士大夫的智慧与经验。”

    其次,家书和子女精神成长的道路息息相关。

    傅雷与傅聪这对父子关系,曾一度出现紧张的局面。傅聪幼年会挨父亲揍,练琴屡屡被其呵斥。后来傅聪曾因认为贝多芬《第十小提琴奏鸣曲》要比傅雷肯定的第九首《“克勒策”奏鸣曲》重要,被父亲斥责太过狂妄,于是傅聪离家出走。这种成长过程中的剑拔弩张,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消减。后人透过傅雷家书,读出了流淌在严父家学里的涓涓温情,傅雷对儿子艺术追求、为人态度、生活琐事的叮嘱无微不至。

    唐小兵表示,正如林同奇在《林氏家风》一文里所言,在科举制度废除后的现代社会。读书与做人就分离甚至分裂了,怎么做人,似乎成为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但事实上中国的家风、家书、家训是一种很好的传承家庭文化的方式。

    “它有时候会有一点权威主义的特征,但其对精神、伦理和自我的讨论,其实有助于在一个亲密共同体里来滋养青年一代的心智与自我。学校里意识形态的道德教育往往是反德性的,培养的很可能是钱理群先生所批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不过给自己涂上了一层崇高的油彩。但中国的家书传统就不会这样,它是子女成长的枕边书,是精神长成的陪伴读物。比如钱基博写给儿子钱钟书的那些家书,也堪称经典。”

    作为陪伴孩子精神成长的枕边书,“名父”家书在纸笔里倾注全部心血,读书和育人观念融为一体。曾国藩对儿子谈论读书写字,要求他们稳重钻研且灵动思索,虽忠于古书原典,但杜绝死记硬背。可知他对经典的定义是经典让个人生命活化,变身体里的内在养分,达到养生之效。而不是视作僵硬的求取功名敲门砖。路鹏程常向研究生推荐曾国藩家书,不仅要关注治学心得,亦得学习为人处世、敬业乐群、道德砥砺、人格完善等理念。

    唐小兵尤为喜爱《沈从文家书(1966~1976)》,在读沈从文在文革十年写的家书甚是感动,因为沈从文以一种亲切自然的语言,传导着他饱经20世纪沧桑后的人生感悟与生命体验。“不是灌输,不是压制,更没有那时代流行的意识形态话语和说教思维”。

    唐小兵曾在《沈从文政治灰霾中的文化情怀》一文中,引用沈从文给其儿子沈虎雏的家书:“作个‘书呆子’比作个‘混日子’的人显然是不同的。前者或许会因对国家有个理想,受事实挫折而十分痛苦,但比一个‘混日子的人’生命有分量,则极显明。既不宜在‘承认现实’中消极,还宜为‘爱国家’而作一切努力。”在唐小兵看来,这封家书表现沈从文理想主义情怀的两种面相——“既有坚持个人生命价值的本真性的执拗,也有家国情怀的九死不悔,正是这种个人主义与国家意识的两种精神底色的交融”。

    另外,这些名人家书在现代传播,具有深远的社会学意义。当下,家书受到公众空前热捧,似乎折射出中国人望子成龙、注重教育的心态,急切渴望从人中龙凤汲取成功经验。

    唐小兵指出,名人家书方兴未艾,充分说明“现代社会的人在道德上的自我探索、焦虑和精神饥渴”。一方面,可以说明如今家长希望通过借鉴、引入名人家书,造就子女良好的德性和人格。但他也提醒,另一方面,“名人家书热”也可能是一种成功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下的产物。“如果有人是把阅读名人家书当做阅读成功学的武林秘籍,则阅读家书的热潮与家书本来应该传递的德性传统是背道而驰的。”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08日 03 版)

家书抵万金:曾国藩傅雷之后我们还读谁
82岁老学者和12岁小孙女合作出版《小王子》
李银河:人能不能什么也不做纯粹享受人生
老旧工业厂区能工巧匠变身文创产业园区智慧人才
焦元溥:“乐读”莎士比亚
国庆节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