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2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航空机务兵 守候飞机归来如同祈祷“母子平安”

当代革命军人的好样子

胡晓宇 黄博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20日   11 版)

    在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某旅机务大队,这个场景被无数次描述。

    2002年春节前,正常开飞不久,天气突变,大雾弥漫,能见度不足两公里,已超出训练条件,但放飞的数十架战机还在空中。

    “任务取消,准备接机。”接到命令,机场起飞线上霎时定格了一幅画面:雾气中,机务兵们昂首伫立在一个个接机位上,手拎工具箱,眼睛盯着战机即将着陆的方向,犹如一尊尊雕塑。

    这时的守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三级军士长、机载技师畅富鹏比喻说:就像妻子进了产房,你在产房外等待,心里一直祈祷“母子平安”,直到听到里面“哇”的哭声,心里的石头才算落地。

    这就是机务兵,不会飞翔,却年复一年放飞战鹰的特殊兵种。

    “航空机务兵,‘翼下特种兵’!”金秋,当80后空军中校、空军西安飞行学院某旅机务大队副大队长戴亮,说出这个帅气诗意的称呼时,朝阳刚从祁连雪山背后探出头来,他和战友放飞的战机,正呼啸着腾空而起。回转身,他们又手拿解刀扳手,专注检查下一批准备升空的战鹰。

    “飞机是有灵性的,你爱它、专注待它,它就会用安全飞行回报你。”

    戴亮清楚记得那一幕。

    他所在部队装备的战机达到最高使用寿命退出现役。销毁时,机械技师赵运德流泪了,“我们天天像爱护生命一样呵护的飞机,几下子就成铁疙瘩了……”在机务兵眼里,战机不是冰冷的武器,而是朝夕相处的战友和亲人。

    该大队所在的机场,位于河西走廊腹地、祁连山下的戈壁上。夏季地表最高温度超过60摄氏度,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30摄氏度,年均七级以上大风天气40~50天,机务维护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考验。

    比如今年8月4日傍晚那场特大暴风雨加冰雹对机场的突袭。

    听到 “进场”命令,忙碌一天的官兵扔下刚端起的饭碗就往机场狂奔。他们知道,雨水流进座舱,机件电路受潮短路,冰雹把座舱盖打出裂纹,都将影响新学员开飞。

    那风真是大啊,停机坪上,两个人都推不动的工具箱被吹得东倒西歪。28岁的中队长于成斌,生怕冰雹打伤座舱盖,飞快脱下机务服罩在座舱盖上,官兵们纷纷效仿,接着又赶紧用蒙布盖飞机。一阵飓风袭来,他们不约而同趴在蒙布上护住战机。

    暴风雨停了,西塔台、机库板房的屋顶都被狂风掀掉了,但是,飞机完好无损。

    “飞机是有灵性的,你爱它、专注待它,它就会用安全飞行回报你。”大家浑身湿透返回营院的路上,机械技师、三级军士长许继黄对身边的徒弟、副中队长牛定成感慨着。

    这形象的表达,牛定成听过无数遍。他知道,获得过全军优秀人才奖一等奖的师傅,对职业的爱,也会在师兄弟间代代相传。

    2015年年底某日,夜航训练正紧张进行。90后机械技师、中士孙奇,检查完飞机后准备放飞最后一个架次。

    “有问题!”放飞前一刻,孙奇透过昏暗灯光敏锐发现,两侧襟翼下放速度和角度不一致,他果断示意停车。

    好险!飞行学员贺俊走下飞机,紧紧握住他的手,要不是发现及时,飞机还没升空就会发生侧翻。令人咋舌的是,两个襟翼之间的高度差只有3个指头宽,而且位于飞机两侧,没有极端负责的态度,如此细微变化,在黑夜中是不可能辨识出来的。

    刚过而立之年的牛定成,是一名“折翼雏鹰”。2011年秋飞高教机时,他因身体原因停飞。“不能翱翔蓝天,可以放飞战鹰。”面对人生选择,他果断选择航空机务专业。毕业后,坚决要求到维护一线当机械师。

    白天,他在机场跟师傅许继黄为驰骋蓝天的兄弟们精心保障。晚上,一遍遍研究飞机检查路线、背记数据。为了弄清机件外观构造、安装位置和线路走向,他对着插图用手摸了个遍。

    “匠心生于热爱。”他钻研着战机,更深悟着这深情,慢慢成为“理论通”,这名会飞的机务兵琢磨得更精深:“怎样调整战机数值,让飞行员操纵起来又安全又有利于作战?”

    维护过8种机型,保障飞行34万余小时,147万余次起落,连续57年无维护责任事故……该大队创造了辉煌业绩。

    飞行是个系统工程。一颗螺钉拧不到位,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57年安全飞行保障,倾注了多少“翼下特种兵”的深情。

    “独眼牧鹰人”叶忠清,是修理厂军械师。因意外造成左眼视网膜脱落,左眼永远失去光明。

    “绝不放弃!”他重新寻找视角感觉、历练维修技巧,别人练半小时,他就练1小时,甚至更长。紧急排故、为战机校靶……哪里有任务,哪里就能看见他坚定自信的身影。

    “机务维护80%是重复工作,若非发自内心热爱,很难专注坚守。”新一代机务兵在感动中传承着初心,延续着责任和光荣。

    “少林小子”蒋联欣,90后机械技师,14岁进入少林寺学武,17岁走进祁连军营。他把习武时不服输的韧劲用在维护飞机上,在同批兵中第一个单放、第一个立功。去年,在湖南老家的父亲被查出膀胱癌晚期,他抚慰着父亲、坚守着岗位。

    “从古至今,哪一位声名远扬的铸剑师不是用痴情打造神兵利器?”每当战机出击执行重要任务,他会情不自禁亲吻战机:“我做不了将军,就让你成为将军驰骋蓝天的利剑吧!”

    “飞机是个复杂精密的机械体,每一次起降都要经过细致检查、准备、修复。没有精湛技术,怎么让它鹰一样飞翔?”

    “飞机是个复杂精密的机械体,每一次起降都要经过细致检查、准备、修复。没有精湛技术,怎么让它鹰一样飞翔?” 戴亮最佩服机械技师、二级军士长赵运德,“他对飞机的感觉无法复制。就像枪手的枪感。”

    2013年10月9日,正精心检查战机的赵运德,敏感地触摸到油门拉杆摇臂上有一条裂纹,而此拉杆是控制飞行状态的重要部件。

    “0.1mm!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战友们感叹,4次荣立二等功的赵老兵却语调淡定:“要天长日久苦练!”

    一个二等功意味着什么?必须安全保障1000小时!4个二等功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一手托着战友生命,一手托着国家财产。这个岗位没有精湛技术无法胜任。”来自陆军部队的大队教导员马福新对此感受深刻。

    “听声把脉。”是85后机械技师、四级军士长李晓锋的绝活儿。飞机出动前试车时,巨大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他却总往前凑。

    “能从中听到战鹰的‘情绪’。”一次飞机升空前,李晓锋从巨大的噪音中听到细微喘震,果断叫停战鹰,检查发现,发动机滑油量过低,他将隐患解决在了地面。

    “机务兵里‘听风者’诸多。负责飞机的各类技师都有强迫症,耳朵始终在捕捉不好的信号,想着尽快阻止这信号。”戴亮坦言。

    2012年1月的一个飞行日,连续数架战机起落架语音提示器都告警,几个机组折腾了大半天,依然无法准确判断故障位置。

    能否设计一个仪器,让机械师迅速判断故障部位?飞行结束后,戴亮看着还在反复查找故障的战友们暗暗思忖。

    他立即查阅资料,和电子专业主任崔红涛一道研究设计、焊接电路、通电实验……熬过一个个不眠之夜,起落收放信号系统一线检查仪“降世”。

    拿到机场实验,往日排除语音提示器误提示故障要六七个小时,现在只需两分钟,还能快速准确判断出个别开关故障,并能检测起落架语音提示器工作性能,提前预测故障!

    那年,此项成果荣获西安飞行学院军事技术研究成果二等奖。今年,戴亮又探索出“骨干阶梯培训法”,使新师的培训周期比以往缩短了两个多月,他荣立了二等功1次,入选空军“航空机务系统专家库”。

    “相信自己、相信教员、相信飞机!”

    9月25日,新学员单飞。塔台留言板上,12个字格外醒目。

    顺利完成单飞的90后飞行学员贺凯,一走下战机,便把战友送上的鲜花,郑重地献给机械技师韩学芳。

    “你们精心维护的战机,让我更有信心和底气!”年轻的飞行员踌躇满志。

    “为战斗胜利负责,为战友生命负责,为国家财产负责”,已经融汇在该大队官兵的血液中。

    “我架蓝色天梯,助你高飞天际。我用执著守望,护你平安归航。使命的天空,让你我成为荣辱与共的兄弟……”这首坚守机务岗位二十载的副旅长赵凯创作的诗歌《你、我,兄弟》是航空机务兵的心声。

胡晓宇 黄博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20日 11 版)

航空机务兵 守候飞机归来如同祈祷“母子平安”
印度大手笔购买法国“阵风”战斗机的两大意图
“不忘初心再长征”大型采访座谈活动在京举行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人物馆在张掖建成开馆
《马背上的共和国》在京举行出版播出发布会
你的健康,是我们的牵挂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