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长征路·新故事

一个林业局长眼中的退耕还林工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10月25日   05 版)

    “大家往这边看,在这里能看到吴起县从1998年以来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站在合沟流域的山顶上,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林业局局长吴宗凯向参观者介绍说。

    从山顶向下望去,满眼都是绿色的松柏林,整齐地覆盖在黄土地上,不远处就是吴起县高楼林立的县城。“目前全县林草覆盖率已经达到了72.88%,林木绿化率达到了44%。”吴宗凯告诉记者。

    而在山的另一边,则可以窥见吴起县30年前的模样。蒿类植物零星分布在黄土地上,几乎见不到树。吴宗凯指着这片荒地说,1986年实施树种飞播后,这里就被封禁起来,不让牲畜进来,不让人为破坏,到今年正好是30年。

    “生态专家、中科院院士张新时曾经提出一个观点,在西北地区只有通过人工途径才能恢复人工植被,只封禁不造林再过30年还是这个样子。他的观点在吴起县得到了验证。”吴宗凯说。

    就在这片土地开始封禁的1986年,吴宗凯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国营林场,开始从事林业工作,一干就是30年。可以说,他见证了吴起县退耕还林的整个过程。

    上世纪80年代,延安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吴起县退耕还林纪念馆保存的一份资料显示,老百姓把当时的环境总结为“山是和尚头、沟是千丘丘、三年两头旱、十种九难收”,也有“下一场大雨脱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的说法。

    1998年,国家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吴起县在全国率先展开耕地还林还草,生态环境开始有了明显改观。当时,参加工作10多年的吴宗凯已经是吴起县林业局副局长。对他来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那时我几乎每天都往延安市林业局跑,有时一天要跑两趟,开会、争取项目、提交报表和验收材料。当时没有现代化的办公手段,都是手工的表格,每次去都拿一大本。”那几年,吴宗凯一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但回想起来并不觉得累,“主要是信心大”。

    吴起县林业部门的努力很快得到回报。吴宗凯回忆,仅1999年,吴起县的退耕还林面积就达到62.89万亩。

    2003年,吴宗凯担任吴起县退耕办主任,负责退耕还林的落实工作。“我和同事们很少在办公室,基本都在山山洼洼里跑,一亩一亩地检查验收农民种的林地,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吴宗凯告诉记者,那几年,他和同事早上5点就要上山,“可以说用脚把吴起丈量了一遍”。

    为了更好地实施退耕还林,吴宗凯和同事跑遍了全国25个退耕还林省份,还多次到国外考察退耕还林项目。2009年,吴起县建成全国第一座退耕还林展览馆。在通往二楼的楼道里,吴宗凯用图片展示了吴起县从上个世纪至今由“黄”到“绿”的变化,他把这段走廊形象地称为“时光隧道”。

    展览馆外,该县林业局建起了一片退耕还林树木园,“有300多种树,黄河以北的树种基本都有”。吴宗凯介绍说,他们首先在这里试验哪种树适合当地种植,然后才会在吴起县推广。

    从1998年到现在,吴起县的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退耕还林工程。有一个细节让这名林业局长印象深刻,2008年5月的一天早上,他5点多就到了造林现场,没想到时任县委书记冯振东比他到得还早,两人一见面就谈起了退耕还林的事情。

    退耕还林政策也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据当地林业部门介绍,农民人均保留两亩耕地,剩下的土地退耕还林,截至今年已累计退耕还林244.79万亩。2004年,南沟村造林大户闫志雄还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组织当地村民为政府种树,“每人每天可以赚120元劳务费”。

    吴起人开始感受到退耕还林带来的变化。除了绿色越来越多之外,每年的雾天也逐渐增加。喜欢野外摄影的人们发现,之前没有在吴起出现过的狐狸、鸳鸯等动物也开始在这个陕北小城栖息。

    吴宗凯观察到,变化最大的还是人们的生态观念,现在几乎见不到毁林现象。他告诉记者,那片封禁30年的土地今年开始实施人工造林。村民在鱼鳞坑里种下树苗,希望再过10年这里能被绿色覆盖。

    “退耕还林不是三五年的事情,我们的下一代还要坚持下去。”吴宗凯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达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6年10月25日 05 版

2017国考报名缘何冰火两重天
赵斌:做好一个儿子该做的事
一个林业局长眼中的退耕还林工程
浙江科技专家享有更大决策权支配权
古井情深 伴着酒香再出发
谣言背后的个税改革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