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历史悠久、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美国则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国家,人们各自保留着一些固有的文化传统,所以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多样性。
由于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同,中美两国人民对待社会生活和人生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中国以社稷为重、乡里为重、家庭为重,个人次之;而美国则以个人为重。比如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中国人是宗族在前,辈份次之,自己的名字在后,美国人则是自己的名字领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其他如地址和时间的排序也大致体现出这一点,中国人的使用习惯是整体在前,具体或个体在后,美国人则是倒过来的。
这些区别,体现了中美文化价值上的差异。美国社会承认差异、容忍差异,又非常重视个人隐私,所以,美国思想流派众多,个体意识强烈,主动性多,不稳定。中国则因为农耕文化的影响,形成了思想稳固、人际意识强烈、被动性多、喜静不喜动等特性。
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中美游客在旅游心理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对单一的需求往往更为强烈;而美国人的强烈探索意识,使他们的旅游心理表现为更加追求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倾向于寻求平衡、和谐、相同、可预见和没有冲突,所以中国游客在选择目的地时,倾向于去开发程度较高、配套设施齐全的景点,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旅程被不可预测的因素干扰。美国旅游者更倾向于寻求冲突、刺激和意料之外的收获,所以一些尚未开放但是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更容易吸引他们。
旅游实际上就是一种体验文化的过程,这种体验文化又大致可以分为精神性体验文化和物质性体验文化两种。中国式思维中的综合性、整体性、模糊性、感觉性特征,在旅游上表现为偏重于把精神性体验与物质性体验结合在一起;美国式的分割性、孤立性、清晰性、思辨性特征,在旅游上则表现为喜欢把物质性和精神性体验分开。
所以,我们的景点比如园林,强调的是“虽由人作、宛自天成”,希望造成“梅边吹笛、松下闻琴、隔院笙歌、楼头箫声”的综合艺术效果。在对自然物质的欣赏中,中国旅游审美文化强调发现自然本质的艺术,也就是一种人生、艺术和自然三者完全融合产生的情景交融的境界。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的头脑里充满了理性的思维,风景就是风景,建筑就是建筑,人就是人,三者是分离的,不要求相互融合和渗透。在实际旅游过程中,美国人一般不做什么精细的文化准备和计划,他们体验人生和生命的方式往往是直接的,直接将人生与旅游相结合,不苛求很多中间层次或中介转化物。相反,中国人会将“玩”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就连很简单的春游也不例外,中小学教师在安排春游事宜时常常会加上一句“回来要写作文,请大家仔细观察和做笔记”。
当然,美国人旅游也不是完全不讲文化,只不过在程度和方式上与中国不同而已。无论生命体验的方式和内涵如何不同,旅游的文化精神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一样。在中美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的今天,旅游正是很突出的一种交流形式。
(作者简介:李欢,山西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学生)
本栏目欢迎读者投稿,投稿邮箱chinausa@aoyou.com
李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