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撇开人均收入不谈,只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走上一圈,很难想象这里是个戴着“贫困”帽子的村子:石板路、青瓦房,邻里之间砌上了颇具苗乡特色的泥巴墙,冬暖夏凉。
曾经的这里,却是另一番光景。十八洞村第一支书施金通告诉记者,过去几十年,十八洞村里的路是泥巴路,房是破木屋,泥巴院里没有专门的厨房,厕所是露天的。
直到有一天,村里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扶贫工作,提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
3年过去了,这道精准扶贫的题目落实得如何?前不久,记者走访十八洞村时发现,这个湘西苗村找到了治理顽疾的药引子——“猕猴桃+科技”,这一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创新药,已开始发力,初见成效。
村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十八洞村,一度是偏僻、贫穷的代名词。
施金通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十八洞村有225户993人,贫困户是136户542人,2013年人均纯收入约为1668元,为了致富,村里人试过不少办法。
有人认为要种油茶,但十八洞村的土地以山地为主,全不连片,这里一丘那里一丘,地理条件不允许大规模种植,只好作罢。
也有人认为要养牛、养猪。十八洞村支书龚海华尝试过这种方法,也难以奏效。原因很简单,有的村民“没有远见”,看见牛、猪长得差不多了就卖掉,而一旦集中起来办场,则不利于环境保护,影响农家乐等生意。等等诸如此类的缘故,让这条致富路无疾而终。
村干部想到了猕猴桃。花垣县扶贫办原主任麻文权告诉记者,十八洞村的山上有不少野生猕猴桃,这里的孩子,光着屁股时就跟着父母一起上山采摘猕猴桃。
说起来,这里的纬度、海拔、气温、土壤都非常适合种植猕猴桃。村民们唯一的担心就是,“小时候摘的野果子,但只有鸡蛋、茶油果那么小,别人会吃吗?会买吗?”
这并非杞人忧天,他们吃过这方面的亏。尽管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大规模种植猕猴桃失败的经历告诉他们,村民自己摸索着种的猕猴桃自给自足没问题,但要卖给别人赚钱并不一定行得通。
据麻文权回忆,当他带着考察小组,来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吃到已经采摘一年多的猕猴桃时,这些从小就和猕猴桃打交道的人,却像第一次吃到这种水果一样惊讶:“猕猴桃竟能保存这么久,口感还那么好!”
村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
钟彩虹,这位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主圃主任,就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她后来成了十八洞村的猕猴桃种植“科学顾问”。
麻文权至今记得,钟彩虹在向他们介绍植物园培育的猕猴桃品种时说,“实验室并不是温室”,科研人员不会给这些品种最好的生长条件,相反,他们常常给它们比较差的生长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品种去适应更多的山区、贫困地区的生长环境,并分析各个品种的性能,分析果子在什么阶段需要补充什么养分,等等。
让农民见到了实惠比啥都重要
仅仅有这些“高大上”的说法,加几个口感不错的猕猴桃,并不能完全打动村民和村干部,毕竟,他们的决定关乎整个村的发展。
“其形如梨,其色如桃,猕猴喜食故有诸名”,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对猕猴桃名称的由来进行了生动描述。作为原产中国的落叶藤本植物,猕猴桃不仅是富有营养的鲜美果品,同时也是利润可观的经济作物。
这是生产销售猕猴桃的厂商,常会引用的一句描述。既然是经济作物,村民关心的自然是其收成和利润情况,这也关乎猕猴桃究竟能否帮十八洞村摘掉贫困帽子。
钟彩虹很清楚这一点。今年,是她结缘猕猴桃研究的第24个年头,已经48岁的她依然像10年前一样,寒来暑往,常年奔波在贫困山区的田间地头,和地里的果农们打得火热。她说,让农民见到实惠比啥都重要。
2014年,在钟彩虹的邀请下,十八洞村扶贫工作组代表来到世界猕猴桃大会和四川蒲江猕猴桃产业化示范基地,从蒲江带回了又大、口感又好的猕猴桃给村里人品尝。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相信“猕猴桃+科技”的力量。
更为重要的是,十八洞村扶贫工作组在蒲江听到一个流传颇广的说法,即这里的猕猴桃农户已经可以在一起团购宝马车了。这一消息更让村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位于北纬30°的四川省蒲江县,被认为是猕猴桃最佳种植区之一。2010年,“蒲江猕猴桃”正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定,成为蒲江的标志。然而,这样一座因猕猴桃而兴的县城,10年前种植面积仅有几百亩,产业发展无从谈起。
2007年,钟彩虹接到蒲江的求援后,决定引入猕猴桃明星品种“金艳”在蒲江进行示范种植。起初,当地只同意种植15亩,后来示范田初果期亩产就达800斤,以每斤出园价13元计算,利润非常可观。
按这个趋势预计,第四年盛果期时即可把亩产稳定在4000斤左右,每亩产值可达4万元。在巨大的经济效益面前,15亩示范基地犹如星星之火,迅速发展成燎原之势。截至2016年,全国种植猕猴桃“金艳”的面积已达17万亩。
有这样一个细节,几年前,钟彩虹去蒲江上课时,乡政府的会场座无虚席,连走道里都挤满了前来听课的农民。这些自发前来的果农大多西装革履,还有一些是开着高级小汽车来的,这让钟彩虹身边的同事惊诧不已:“这还是农民吗?”钟彩虹笑着说:“科技扶贫就是要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不只是推广优质品种和传授技术
向蒲江取经,向中科院要技术——十八洞村的村民们最终作了这一决定。
就这样,中科院武汉植物园不仅将黄肉猕猴桃新品种“金梅”的繁殖开发权授予十八洞村,钟彩虹研究员和她的团队也承担起向当地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的重任。
在配有扶贫资金的条件下,把优质的猕猴桃品种和种植技术教给十八洞村的村民,他们就能脱贫吗?
在今年10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国务院扶贫办等七部门印发《科技扶贫行动方案》,其中就提到要通过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扶贫。
该方案提到,面向贫困地区推介最新创新成果,发布“技术成果包”“产品成果包”“装备成果包”,增强贫困地区产业科技支撑能力。围绕贫困地区支柱产业转化推广5万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成果,针对“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示范带动一批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这一做法和武汉植物园的做法不谋而合。
以往的科技扶贫,多是只推广优质品种和传授技术。钟彩虹则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十八洞村构建了一条猕猴桃的产业链。她帮忙联系四川蒲江的阳光味道公司负责销售十八洞村生产的猕猴桃。
目前,花垣县基地猕猴桃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并完成新增2000亩基地的土地流转,计划于2018年投产。麻文权告诉记者,他们计划通过3000亩核心基地的建设和示范,在全县带动发展猕猴桃产业1.5万亩,形成花垣县的一个新型农业产业,为精准扶贫提供现实路径。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