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Xiaoyan Online”上线了。这是清华大学研究生会专门为服务国际学生推出的全英文微信公众号。
创建这个平台的初衷并不复杂。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014级研究生俞荟提到,在研究生会举办活动时,现场路过的留学生因为看不懂中文推送而错过了报名参加的机会。“突然发现,我们之前的一些学生工作没有很好地覆盖留学生群体”,俞荟说,“清华已经非常国际化了,很多活动留学生完全可以参加。”他脑中闪过一个念想:为什么不能以研究生会官方的名义,开设一个微信号来服务留学生群体呢?
11月初,俞荟和首届苏世民书院学者赵闯、新闻传播学院2015级国际新闻专业研究生沈晓波,在苏世民书院开了一下午的长会。他们都是清华大学研究生会的成员。三个人起草了一份策划初稿,从命名到板块设计,再到团队建设,公众号有了雏形。“最后我们决定给公众号取名‘Xiaoyan Online’”,赵闯提到:“经过多年的运营,‘Xiaoyan(小研)’两个字早已深入每个清华研究生的心中,成为一个品牌,我们也打算把这个名字传递给全校的国际同学。”
在他们看来,研究生会的官方微信不仅是联动全校学生的渠道,更是留学生获得一手资讯、参与清华国际化建设的重要接口。策划书中,他们写道,“清华大学国际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今年,清华大学发布了历史上首个全球化战略。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校长邱勇多次提到,跨文化的国际化交流对年轻人的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清华大学正致力于成为一所更加国际化的学校,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而这一年,有来自全国96个国家和地区的768名留学生在清华读研,为历年人数最多。
学校对他们的提议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研究生会的其他部门主动协调资源,提供帮助。前期调研中,他们发现国内还没有高校开设以学生组织为载体、通过英文推送来直接服务留学生群体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他们希望把这个英文平台做得更精细。直到平台上线的前一晚,俞荟召集团队,进行了发布前的最后一次集体办公——反复斟酌公众号的英文简介、文尾图设计,甚至是关注平台后自动回复的语言风格,打磨公众号相关的细节。
“Xiaoyan Online”有专门的运营团队。由于是英文账号,他们特别招募了几位留学生参与其中。但沈晓波觉得,留学生的加入不仅是为了把语言关,更重要的是“让团队能时刻对留学生群体的诉求保持敏感”。虽然团队里没有英语专业的学生,但他们认为,语言早已不是清华学生的障碍。团队成员均有全英文授课的课程,每篇文章写完后会给留学生检验一遍,有时候都是“原封不动”地返回来。
“Xiaoyan Online”上线后,团队与研究生会体育部联合推送了“冰跑活动”。“‘无体育不清华’早就刻在了每个同学的心中,加上外国同学对运动的热情,这条推送一定能吸引更多人。”沈晓波说。与大家的期望相符,短短几小时,这篇文章就获得了近1000的阅读量。那是微信平台上线的第6天,这个传播效果也让团队更有信心。
让俞荟印象深刻的是“Xiaoyan Online”关于纪念“一二·九”学校合唱比赛的推送。在他看来,当这些“洋面孔”来到清华园,成为清华学子中的一员,对“清华精神”产生认同,是必然的经历。了解清华历史、清华文化,认识清华对于中国近代历史的贡献也是必然的内容。“‘一二·九’就恰恰是这样一次契机,能够从一次合唱开始了解它的背景,进而感知清华人的选择对于中国的意义。”俞荟解释,“Xiaoyan Online”想让留学生真正地融入清华,这也体现了平台文化输出、价值输出方面的功能。
在文章里,他们用12张漫画来梳理这段珍贵的历史,更加直观易懂。“推送发出后我们获得了很好的反响,甚至有外国同学专门在公众号后台私信,向我们要票观看今年的合唱比赛。”沈晓波谈到。
赵闯认为,“Xiaoyan Online”的建立也为更好地整合校园内国际化品牌活动和资源提供了便利,比如更好地开展鼓励学生挑战学术权威的巅峰对话(Top Talk),倡导表达自我的iTalk。不久前,来自苏世民书院的中外学生,一起合作完成了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近2000件展品的展签翻译、校对工作。
“一切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我们微小的努力,使留学生更好地融入学校各类活动,分享学校已有资源和服务。”赵闯相信,留学生参与活动也有利于提升清华的国际软环境,实现本土国际化,培养中国学生的国际胜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