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为的顶礼膜拜,沿袭了互联网创业浪潮中的吹泡沫癖好,或者更为精准地说,秉承了国人“一俊遮百丑”的传统。
-------------------------------------------------
华为前副总裁李玉琢的一篇访谈《我为什么离开华为》,如一石掷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不小的波澜。李玉琢回忆了当初在华为的工作经历,当他因为家庭缘故提出辞职时,任正非回了他一句:“这样的老婆你要她做什么?”一时间,有关任正非没有人情味乃至华为企业发展模式的争议,纷纷涌现。
最近几年,伴随着华为业绩的高速上涨,以及中国经济基本面的下滑,一方面是传统产业饱受新技术、新经济和新局势的冲击,一些纵横捭阖的央企告别了它最好的时代,曾经不可一世的房地产企业也让出宝座;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经济呈现出泡沫化的特点,PPT创业家、画饼能手、数据造假,丑闻密集出现。
此时的华为,既保持了传统产业的真身,又以强大的研发能力完胜互联网巨头,更重要的是,华为2/3的营业额来自于中国市场以外,这与BAT依赖中国市场完全不同。再加上华为的营业额大致等同于BAT三家营业额的总和,顿时,华为成了中国企业的精神高地,其创始人任正非“亲自”去食堂吃个饭,也能秒变成网红。任正非其人、华为的企业管理哲学、华为的股权结构等分析,也见于各类公号、书籍。
观察中国企业家的舆论地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机场书店看看,摆在推荐位置书籍的封面人物是谁。柳传志、王石、牛根生、褚时健、马云、张小龙,都曾登上过推荐位,而在最近,任正非势头汹涌,风头盖过了尚在巅峰的马云。几个月前,在一家互联网金融企业负责公关的朋友找到我,问我是否可以结合华为的“狼性文化”为老板写一个内部发言。这位朋友告诉我,他的老板非常欣赏华为,很希望推广华为的狼性文化。
可以说,对华为每个人都在做最有利于自己的解读。在舆论掀起对华为的推崇浪潮时,工程师们羡慕的是华为的股权结构、高收入和多样化的职业上升渠道;老板们羡慕的是员工们的“狼性文化”,不畏艰险不叫苦,又保有团队作战的精神。至于广大“吃瓜群众”看重的则是华为驰骋国际市场的能力,敢于叫板苹果的底气,民族情绪充斥了许多人的脑细胞。
一位地产界的朋友前几天在跟我聊天时,认为华为手机已经比苹果手机更好。我问他到底什么好,他告诉我销量大。出于礼貌,我没有跟他争执,但我很想告诉他,目前全球智能手机的利润,苹果拿走了91%,华为排名第二,超越了三星,但也需要与三星、小米等各家企业分享仅存的9%的利润。
对华为的顶礼膜拜,沿袭了互联网创业浪潮中的吹泡沫癖好,或者更为精准地说,秉承了国人“一俊遮百丑”的传统。李玉琢的访谈,无疑增加了又一种解释华为、理解华为的路径,那就是华为其实没有说得那么好,而且其管理方式有悖于人性。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因为一点儿问题否定所有,这种可怕的话语惯性也顺势出现,在否定华为和肯定华为的心理状态上,二者达到了惊人的一致。
事实上,老板、企业家、“吃瓜群众”和家庭价值的拥护者,他们眼中的华为可能都是真实的,但同时也是片面的。他们就像一群盲人,而华为就是那头象,每群人都只摸到了一部分。他们并不是肉体上的双目失明,而是心智模式上的失明——理解问题时,无法跳出自己的圈子。华为是中国的现象级企业,它的文化是特殊的,这一点无可置疑,因为一两个信息点就得出一个综合结论,太过于武断。
作为企业家的任正非,他对企业运营的热爱超过了一切。通俗地讲,任正非是一个“超级工作狂”,并且通过制度设计,用一套管理规则吸引了一群“超级工作狂”的加入。整个华为,其实就是一个工作狂俱乐部。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家庭婚姻的地位自然靠后,华为人才形成企业认同超过其他认同的氛围。
所以,老板要学习任正非,首先要敢于放权(包括股权);员工要学习华为,就不要留恋家庭温暖;“吃瓜群众”历来看热闹的不怕事多,不过假如你认为周末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是一种基本权利,那么你所支持的和你所反对的就是同一个事物。作为一个逻辑不能自洽的“吃瓜群众”,如果一直不能跳出自己思维的圈子,恐怕也只能继续做个心智模式上的失明人士了。
王秀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