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之夜,发生在夜总会的一场恐怖袭击事件为土耳其的新年开局蒙上了血色。
1月1日凌晨,枪手闯入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一家聚集了约600名顾客的知名夜总会端枪扫射,造成至少39人死亡、69人受伤。1月2日,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宣布对此事负责,并称,“针对基督教狂欢者”的这次袭击,是对土耳其在叙利亚北部开展对“伊斯兰国”的军事行动的回应。不过,据外媒报道,此次恐袭事件中的死难者大部分都是来自穆斯林国家的外国游客。
近两年来,土耳其安全局势严重恶化,从2015年年中算起,已有超过400人死于发生在土耳其的恐怖袭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东研究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1月3日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暴恐“常态化”之下的土耳其,渐有“中东化”的趋势。
内外因素交织导致暴恐事件频发
叙利亚内战已持续了近6年之久,作为叙利亚的邻国,土耳其安全局势恶化与叙利亚战争的外溢效应脱不开关系。唐志超研究员认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土耳其内外政策的一些转向,又加剧了安全局势的恶化:
国内方面,2015年7月,土耳其政府与库尔德工人党停火协议失效,双方战火又起,冲突不断。同时,土耳其国内各种矛盾累积,特别是2016年7月发生未遂政变后,埃尔多安着力整肃军队、警察和情报机构,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反恐能力。
国际方面,在叙利亚问题上,土耳其将原本对准阿萨德政权的矛头掉转,加大了对“伊斯兰国”的打击力度。在西方压力下,土耳其截断了极端分子过境通向叙利亚等国的通道。土耳其在对外政策方面的一些转变,招致极端分子的不满,进而可能将土耳其当作袭击目标。
土耳其渐有“中东化”趋势
唐志超认为,从安全层面看,土耳其目前的情况,与其他阿拉伯国家越来越相似,即:面临越来越频繁的暴力和恐怖袭击。这个趋势的背后更深层的背景是,土耳其在政治上也越来越趋于“中东化”。
唐志超研究员解释说,土耳其1923年立国以后,一直在走“去中东化”路线,它不愿意成为亚洲国家,而要脱亚入欧。同时土耳其也加入了欧洲的各类机制。但近年来可以看到,埃尔多安正重新为土耳其定位,即从世俗向伊斯兰回归、从倾向西方向倾向东方回归,重新将土耳其定位为欧亚国家、中东国家。
最突出的一点是,在政治发展上,土耳其越来越像其他中东国家一般,面临着政局动荡、政治发展方向不确定的困境。唐志超研究员说:“原先大家都以为,土耳其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模板,已经永久解决了世俗和伊斯兰之间的关系问题。但现在看来,土耳其依然跟其他中东国家一样,面临同样的难题。”
埃尔多安对土耳其的重新定位,对土耳其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唐志超认为,由于西方和土耳其之间互不信任,土耳其外交政策目前可见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土耳其与俄罗斯的走近,则传递出土耳其越来越独立于西方阵营的信号。土耳其以往作为沟通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桥梁作用大为削弱。
“伊斯兰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日子可能不长了
在叙利亚政策上,土耳其早期坚定地奉行“挺反对派、倒阿萨德”立场,但近期,土耳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此作出了策略调整。这种调整表现在,与俄罗斯、伊朗一道就叙利亚问题发表“莫斯科宣言”,出兵叙利亚北部打击“伊斯兰国”和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等等。
发生在跨年夜的这起恐怖袭击事件,会不会给土耳其的叙利亚政策带来更彻底的转变,促使其进一步加大打击“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的力度?
唐志超研究员认为:“土耳其的对外政策相对于过去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但并不是根本性的转变。目前土耳其面临的暴恐威胁压力,加上未来美国特朗普政府可能就巴沙尔政权的存废与俄罗斯达成协议,并加大对‘伊斯兰国’的打击力度,这些因素都可能促使土耳其未来对其叙利亚政策作出根本性的调整。”
对于“伊斯兰国”而言,这当然不是好消息。唐志超研究员分析认为,“伊斯兰国”所谓的“首都”拉卡在2017年被“拿下”的几率非常大,“伊斯兰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有可能在2017年被终结。
要达成这一目标,关键在于美俄是否能达成协议,而这在2017年可能是大概率事件。唐志超认为,特朗普在中东最主要的政策目标就是打击“伊斯兰国”和极端主义,未来美国在打击“伊斯兰国”方面可能会加大投入,虽然可能不会表现为大规模派遣地面部队,但小规模的增兵却是可能的。同时,美国也可能加大与俄罗斯协调的力度。“加之目前叙利亚政府军已夺回阿勒颇,摩苏尔的收复战也在进行之中,按照战场上的发展态势,‘伊斯兰国’在拉卡和叙利亚的好日子可能不长了。”唐志超研究员说。
不过,唐志超研究员也指出,即便“伊斯兰国”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被消灭,但作为一种恐怖主义意识形态,却不会随之很快消亡。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它也不会停止在全球发起暴恐活动。
本报北京1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