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5月19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暖评

厌恶鸡汤的你,别失去感动的能力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5月19日   05 版)

    看了北大保安成群逆袭的故事,很感动。过去20年,北京大学保安队先后有500余人考学深造,有的还考上了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大学老师。他们的成长故事中,尤其让人感动的是那些为他们读书点灯的人。

    “北大保安读书第一人”张俊成讲起触动他内心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在西门站岗,远远看见一个老人骑车而来。临到门岗前,老人下车,推车而行。经过门岗,老人点头向他说:“你辛苦了!”这让他受宠若惊,他问师傅:“对方是谁?为什么这么尊重我们?”师傅告诉他,这位老人是北大校长。张俊成还讲起北大西语系的张教授喜欢拉着他遛弯儿,沿着未名湖一圈一圈的散步过程中给他讲马克思主义哲学、讲黑格尔,并推荐一些书目。

    在教授们的建议下,张俊成开始读书学习。当时保安队规定宿舍10点熄灯,熄灯后,他只能在被窝里拿着手电看书。队长知道后特批会议室可延长熄灯,他和几个爱看书的保安从此可以光明正大地学习。这让我想起最近媒体报道的一条暖闻:温州一名小女孩站在夜色中,借着工厂车间透出的灯光,捧着一本书看得入迷。小姑娘说,爸妈还没下班回家,她没有家里的钥匙,就在家门口看书等他们回来。邻居老伯于是找来工厂师傅,请求他们把厂里的灯全部打开,让小女孩能“借到”更多的光。

    当我把这个故事转到我的学生群中,想跟他们分享我的感动时,一个学生说:感觉太鸡汤了。另一个学生说,“读者”味太重,这种鸡汤已经很难感动人了。孩子们似乎阅人无数看透一切的“成熟”,生生地把我本想分享的“感动”给憋回去了,场面有点尴尬。面对学生的“成熟”,我的感动似乎显得有点幼稚。

    我理解学生们“不感动”的原因,因为媒体上这种煽情网文泛滥成灾,用一个个为易感人群量身定做的正能量版本去消费人们的情感,浓浓的鸡汤味,刻意的煽情,矫揉造作的美好,已经让人们的情感变得麻木。尤其是一些鸡汤文,为了制造正能量故事的感动效果,添油加醋,扭曲真相,臆造细节,隐瞒关键事实,让人稀里糊涂地感动,不明不白地捐款,迅速反转后又铺天盖地地义愤填膺。当人们的情感被这些正能量假新闻和煽情鸡汤过度消费后,难免会产生厌倦,从“易感人群”变成看透一切而不愿感动的“无感人群”。我也反感那些鸡汤文,还曾写过“警惕煽情网文,警惕眼里常含泪水”,让人们克制自己的感动。

    可是,你再讨厌鸡汤,也不能失去感动的能力。经历过新闻反转和情感欺诈的你,应该变得理性,而不是冷漠,不能用否定一切美好和感动的冷漠方式表达反抗,用玩世不恭消解一切的虚无姿态给自己打造一副“免受虚伪伤害”的盔甲。

    被美好和善良感动,不是一件羞耻的事,而是一种能力。真假难辨的混杂语境中,不能失去这种能力。面对正能量假新闻,应该提升辨别真假的能力,而不是因噎废食地关上自己的情感触角,封闭自己的心灵,隐藏自己的善良,遏制自己的恻隐和悲悯之心,对一切都表现得毫无感觉,以此反抗被消费。是的,这样也许永远不会被欺骗,感情不会被利用和消费了,但自己变成了一个没有共情触角、失去感动能力、让人鄙夷的冷血动物,失去了在分享美好情感中完善自我人格的机会。

    我不喜欢那种没有判断力的易感,笑点泪点感动点愤怒点都特别低,但更不喜欢那种与年龄不相称的世故、成熟和对一切无动于衷的冷漠无感。没有仔细琢磨一下文章的味道,就贴上一个“鸡汤”标签表达自己的鄙夷和智商优越;没有对事实作一下分辨,就习惯性地判断“太鸡汤”。对有些鸡汤的厌恶不能变成一种对任何励志故事的拒斥,人们需要感动,需要励志,需要在心情沮丧的时候接受一些阳光的暗示,从失败情绪中走出来,在现实压力中看到一丝光亮,在负面情绪围绕时用感动净化一下心灵。对于真实的美好和真诚的善良,有什么理由关闭自己的心灵呢?

    在怀疑的时代更需要信仰,在新闻总在反转、情感总被消费、善良常被利用的时代,更不能失去被真实的美好所感动的能力。

曹林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7年05月19日 05 版)

十三载数百藏医出“药州”
厌恶鸡汤的你,别失去感动的能力
一周暖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