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冰城哈尔滨,黑龙江省造血干细胞捐献100例总结表彰大会召开。会上,一位铁路职工17年的“红色”承诺引起与会者与媒体的关注,他就是哈尔滨铁路局三棵树机务段的内燃机车钳工赵鹏。
近1.80米的身高,这位帅气的70后第一身份是修理火车头技术精湛的“蓝领”;第二身份是献血志愿者,已连续17年无偿献血6800毫升;第三身份则是黑龙江省第95位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第6171位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无偿献血,是为了兑现一个承诺!”赵鹏说,2001年11月28日,22岁的赵鹏在部队光荣入党。在鲜红的党旗下,除了永不叛党的誓言外,他还作出一个承诺,无偿献血。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每年他都要献血一次。寒来暑往,17年来从未间断。
“最开始是去血站,后来有了献血车,我就去那儿献。”赵鹏说,由于自己身体偏瘦,所以医生只允许他一年献一次血,而且每次只能是400毫升。“一开始,家里人不知道,后来知道了每次献血回来,我妈和我媳妇都要给我炖鸡汤补补!”而每次献血后,他都不言不语就上班,和工友们修火车头。
“要不是这次他献骨髓时间长,不得不向单位请假,我们还不知道他常年献血的事呢!”赵鹏所在的车间主任杨枫说。
在2005年的一次献血中,赵鹏留下血样成为中国红十字会中华骨髓库的一名捐赠志愿者。去年12月初,赵鹏的造血干细胞成功移植给了一名9岁白血病女孩。由于我国对于器官捐献的相关规定,赵鹏对被捐献者情况并不知晓,更没见过面。“后来,志愿者传过来一封女孩母亲亲笔信的拍照,知道移植成功了,我就放心了!”赵鹏说,早在2007年他曾有与一个两岁白血病孩子“失之交臂”。那次,“初筛成功”后,没有达到完全配型。“如果那个孩子还活着,应该12岁了!”说到这,赵鹏忽然神色黯然。
赵鹏说,现在很多人都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中,但是能真正配型成功的几率特别小。黑龙江省有8.4万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但是每年能捐献成功的也就三五例。
“我和他爸相信科学也支持儿子!”。赵鹏的母亲今年快70岁了,她说,5天的采集前准备中,赵鹏每天早晚各打一次旨在活化造血干细胞的“动源剂”肌肉针及进行护肝输液。由于药物反应,赵鹏浑身疼痛,不停出虚汗,只能靠多喝水来缓解。
工作中的赵鹏是名出色的修车工匠。他说,和各型号火车头打交道快20年了,和它们在一起心里又踏实又快乐。特别是节假日列车加开时,抢修机车就成了家常便饭。遇上急活,赵鹏总是随叫随到,打车就来,从不掉队。
现在,赵鹏身边的很多亲友、同事也都被他带动起来,不但成了献血志愿者,还有两个人与红十字协会签订了造血干细胞捐赠协议。
通讯员 李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