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Me too),是欧美社交网站最新的热门标签,热帖遍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参与者超过百万。在欧洲,人们扛着“我也是”的标语走上街头,呼吁社会重视。在“欧洲议会”最近的一次工作会议上,30多位女性员工在座位前放上了写着“我也是”的纸片。
她们是想说,我也是——某一次性侵案或是性骚扰的受害者。
对好莱坞电影大亨哈维·韦恩斯坦性侵的指证,最终引发了全世界范围内对性侵案件的审视。
哈维·韦恩斯坦,按照《纽约客》杂志的说法,“自一个世纪前电影工业起步开始,就没几个影业大亨能像他一样权势熏天”——他在好莱坞根基深厚,参与制作的电影数以百计,其中包括《国王的演讲》《莎翁情史》《英国病人》等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他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过的“感谢”数量仅次于导演斯皮尔伯格,比上帝更多。他是希拉里·克林顿的竞选推手,也深受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的信任,奥巴马的女儿就在韦恩斯坦公司实习。
就在10月5日媒体曝出他的性侵丑闻之前,韦恩斯坦还在致力于为南加州大学的女性导演设立一个基金会,“基金会将以我的母亲命名,我会尽我所能,不让妈妈失望。”他当时对媒体说。
一切荣耀与权势,在刚刚过去的那个10月份土崩瓦解。
随着《纽约时报》与《纽约客》接连发布调查报道,哈维·韦恩斯坦的阴暗面暴露在大众眼前:他是一个以女性为目标的“狩猎者”,常常利用职务之便,性侵他人。
包括演员安吉丽娜·朱莉和奥斯卡影后格温妮丝·帕特洛在内的女性,都在年轻时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在一个本该举行工作会议的场合,韦恩斯坦支走了其他工作人员,对女演员动手动脚,试图让后者脱光衣服或随他进卧室“按摩”。
“我们现在处在这样一个时刻:女性需要发出清晰的讯息,告诉人们这种行为该结束了。”格温妮丝·帕特洛这样解释她站出来承认自己是受害者的原因,“这么对待女性的方式现在该结束了。”
韦恩斯坦已经身败名裂。可是,更多的美国人在问:这样的时代结束了吗?为什么一个这样的人能在好莱坞叱咤风云这么多年,还让整个圈子都对他的行为保持沉默?
韦恩斯坦的“办事风格”,早已是好莱坞公开的秘密。《好莱坞报道》的编辑多年来一直在追踪他的故事,但“在最后关头,提供消息的人退却了”。《纽约客》也持续调查这一事件,但搜集证据极为艰难。一位印度女星告诉《纽约客》,她害怕说出真相后会被韦恩斯坦“碾轧”:“我听说过他之前是怎样镇压别人的。所以我从不开口诉说自己的遭遇。这些都是20多年前的事了。”
韦恩斯坦公司的员工也有同样的恐惧:“如果被哈维发现了我是谁,他会毁掉我的生活。”
人们在恐惧中沉默。
旁观者的冷漠也助长了受害者的恐惧。一位女性受害者报警之后,首先面对的是娱乐小报对她的性史大起底,以及外界对她信用的质疑。知情者看到了如此遭遇,更倾向于保持沉默。
一名曾被光着身子的韦恩斯坦“在起居室里追得满屋子跑”的女演员回忆说,自己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我再也不会有工作,没人会在乎我、相信我了。”
“他(韦恩斯坦)不是特例。他是体制性性别歧视的一个寻常的、恶性的表现。”《纽约时报》如此评价。
“我也是”的标签在社交网络上如野火一般蔓延。受到性侵然而保持沉默的受害者,遍布各个国家,有平民,有名人;有女性,有男性。
2012年奥运会金牌得主、美国体操运动员麦凯拉·马罗尼是其中之一。她从13岁开始就被国家队队医性侵,一直持续到退役。现在她想问:“有没有一种可能,是受害者公开说出实情,还不会把自己的事业与梦想置于危险境地的?”
在法国,这场“我也是”运动,从社交网络蔓延到了11个城市的街头。“我们并不平等。”10月29日,一位参与游行的年轻女性说,“不论是在法国、在美国,还是在哪儿,我觉得我们必须得为自己发声,告诉外界,我们实际上并不平等。”
最新的消息是,10月29日晚,演员安东尼·拉普站出来诉说了他在14岁时被两届奥斯卡奖得主凯文·史派西抱上床试图性侵。
“我带着我的故事站出来,站在许多勇敢说出真相的女性与男性的肩上,来突出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希望能产生影响。”拉普在一份个人声明中说,“就像那些人对我有着影响一样。”
那种让人怀揣着恐惧保持沉默的力量,能在一个又一个普通人发声之后瓦解吗?
我们不知道答案,正如我们不知道凯文·史派西能不能用一纸出柜声明转移大众对于性侵指控的注意力,不知道观众、行业会不会真正重视这样的指控。我们不知道,当受害者暴露在镁光灯下的时候,社会能不能为她(他)提供足够的支持。
也许,这就是人们要站出来说话的原因吧。说出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丑恶,虚伪与真相。每一个人的声音,都可能是一份改变的力量。
黄昉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