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被直播。你吃饭、住店、穿着小背心在健身房地下室做瑜伽,却不知道镜头对准了自己,而直播平台上身份不明的声音正在对你的私生活评头论足。
上周,一名女创业者与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骂战引发了广泛关注。后者将自己生产的监控设备免费送给包括幼儿园、派出所、饭店在内的机构。来自前者的指控是,出现在这些机构的普通人不知情地被直播了。女创业者义愤填膺,互联网公司大喊冤枉:我们只是提供了技术,还要求这些机构在醒目位置提示监控的存在,摁下直播那个小按钮的不是我们,是使用者。
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技术公司需要对自己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负责吗?
这似乎是一个古老的道德问题:一把刀需要为它造成的伤害负责吗?
我们这一代前所未有地受益于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也同样因此深陷泥潭。我们享受共享、直播、下载,却不得不面对聚集的单车怪物吞噬城市用地,整容脸、自残和猎奇充斥着手机屏幕,创作者权益在免费大旗下被随意轻贱。
有时候,代价是生命。女大学生在异国失踪,虐杀线上论坛的网络缠住了她年轻的生命,凶手在网络中获取了从作案技巧到鼓励的全方位支持。少年主播在深夜猝死,家长在法庭上哭诉他沉迷游戏,几乎4天未合眼。
审视这些不幸时,“用户内容”和“用户行为”成为了争论的焦点。而在打造平台成为技术产品主要模式的今天,用户与用户的差异成为事件走向的关键。
人类公敌在脸书上活跃着。有恐怖组织招兵买马,用视频、颜文字和其他新鲜方式扩大野蛮原始的歧视和暴力。人类的善意也通过网络流动着,有志愿者自动集结,解救在暴政统治下的儿童,登上了《时代》周刊封面。
或许,技术是在为人类之恶背锅。毕竟,技术是工具,作恶的永远是人。
在中国,与此有关的是2016年“‘快播’涉黄案”。这款在线视频软件的缔造者王欣因用户发布内容的问题锒铛入狱。直到如今快要出狱,针对他是否无辜的讨论依然火热,支持和反对者各不相让。
这导向了另一个关键:技术公司的自我审查。
这并不是技术的本职工作。技术公司有能力审查,但成本极高。以开头的直播软件为例,要保证用户合法合理使用它,公司需要配备专人巡视,确保标志醒目,技术人员得额外加班挖掘明显违规的内容。为这款销量极大的免费产品这么折腾,显然很不划算。
审查的资格也值得怀疑。我们得在公司内部设置审查部门,确定哪些词汇需要被过滤,哪些画面需要被打码吗?道德的标准可高可低,松了不公平,紧了不自由,都与互联网的精神相悖。
如果无解,那么或许这场讨论的出发点根本是错误的。古老的问题在这个时代早已经发生了变化。
那把利刃已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在大小屏幕的掩护下如此深入我们的生活,人类善和恶的种子获得前所未有的肥沃土壤。两者的根须在暗中交战,技术无法置身事外。或者说,它就是这场战斗本身。
更关键的是,这把刀由0和1淬炼而成,时刻变幻升级,适应着每一只握住刀柄的手。人性中的恶魔,在这之后才会出现。
一开始,我们用竞价排名为搜索结果排序,不影响用户查找所需信息,技术公司也能获得收益。接着,无良医院占据了搜索首位,一位少年因此而死。我们尝试着以用户作为节点,分享大家喜爱的电影或音乐。接着,无授权的作品传遍网络,唱片业甚至因此一蹶不振。
我甚至担心:创造者从一开始就知晓灰色地带的存在,并决心利用。这个时代最诱人的词汇是“免费”,很多交易都在它掩盖下发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我们用承受公共用地维护管理的代价,换得了单车出行的实惠。同样,互联网公司派发免费监控产品时,不难想到海量需求背后,必定有大量隐私权将被牺牲。
技术不会骗人,即使作恶时也是如此。那些深沉的心机想要被执行,必须被明明白白写在代码里:强制捆绑下载本公司软件,将某个结果顶到搜索列表顶端。一些热门游戏的程式里,明明白白写着引诱玩家沉迷的精心设计。
在这个时代,继续躲在工具的身份后假装无辜毫无意义。技术所能做的也不仅仅是事后审查,而是从诞生之时就必须想清楚的价值判断。
王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