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民勤地界,就看到“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的巨型警示牌。这并没有延缓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南侵的势头,沙漠化仍以平均每年8~10米的速度推进。仅剩的绿洲萎缩成一个向西倾斜的三角形,最宽处不过40公里,最窄处仅一路之宽。
民勤县,地处甘肃省武威市北部,昔日水草丰茂,可牧可渔,然而,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石羊河流域上游来水逐年减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已化身中国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
“如果民勤绿洲不保,必将危及河西,河西不保,必将危及中国。”几代人的实地考察,确立了民勤在全国生态格局中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为了告别缺水、干旱、沙化的宿命,守住西北部风沙线上的最后一座“桥头堡”,一群年轻人主动站了出来,承担起历史的重担。
“从2007年开始,一批批团员突击队、青年绿色志愿者充分发扬志愿精神,积极投身民勤县防沙治沙的行列,与当地群众并肩战斗,坚守12年种下了2.8万亩梭梭林,有效阻挡了沙漠南移的脚步,生态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一桩桩感人的治沙故事,留下了一个个美丽的青春身影。”团甘肃省委副书记滕泽亮说。
公益植绿,燃起“人进沙退”的决心
4月14日,由团甘肃省委发起的2018年“甘肃青年林”春季植树活动在民勤县昌宁乡举行。志愿者代表韩杰荣向社会各界发出到民勤植绿的倡议。15日,40岁的韩杰荣迎来自己在民勤公益植绿的12周年纪念日。
韩杰荣是土生土长的民勤人,目睹着当地“沙进人退”的裂变。在他小时候,毗邻的清土湖还没有干涸,野鸭成群,芦苇茂密。然而,肆虐的流沙打破了这份静谧,很快,房前屋后的白杨树消失不见,农田周边的防护林也大量枯死,地下水位不断下降,耕地越来越少。村级组织无力负担生态治理的成本,饱受风沙侵蚀之苦的民勤人只得背井离乡,节节退让。
“照此速度,17年后民勤绿洲将不复存在。”2003年,有专家作出这样的论断。韩杰荣感觉自己“再也坐不住了”。大学期间,他便自费创办了“拯救民勤网”,多次返回家乡开展实地调研,真实记录民勤环境变化和荒漠化治理进程,并在多家大型平面媒体及门户网站上发表文章、图片。
短短一年时间,这个以“拯救”命名的网站,吸引了大量心系民勤的年轻人,注册会员超过4000名。在此基础上,韩杰荣发起成立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确定了“生态恢复”的行动目标。
各级团组织对韩杰荣的“绿洲梦”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在他们的帮助下,“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新模式与服务青年群体的需求有效对接,越来越多关注民勤的青年志愿者走向公益植绿的道路,“构筑生态屏障,守护绿色丝路”也成为共青团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到春天,韩杰荣便对接各级团组织,通过互联网招募和组织志愿者,开展植树活动。到了秋天,他又会开展现场调查、依据成活率筛选来年项目的执行地点,并在当地社区开展节水教育,宣传和推广节水农业。
春耕秋获,一株株“新绿”让韩杰荣收获满满的成就感,志愿者协会也在各界人士的关注下不断壮大。目前,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已经有核心志愿者38人,活跃志愿者7820名,先后募集资金560万元,在民勤县建设了6个志愿者生态林基地,种植梭梭等各类林木2.8万余亩,有效解决了12个村庄周边的流动沙丘。“老有人说我傻,但总要有这样的傻瓜站出来。”历经12年,韩杰荣初心不变。
产业治沙,谋求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数十年如一日的绿色行动,不仅考验着志愿者的毅力,也考验着他们的智慧。这些与互联网一起成长的年轻人明白,用胸膛挡风、用脚印盖沙、用双手刨出树坑、用汗水灌溉树木的历史已经成为过去。
“只有依靠产业化的办法,才能在流沙滚滚的荒漠中,播撒绿色的希望。”马俊河通过自身实践得出治沙植绿的“不二法门”。
马俊河出生在民勤县夹河乡国栋村。自打他记事,沙子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为了摆脱这种“吃土吃沙”的生活,2000年,19岁的他就离开民勤,前往昆明。7年时间,马俊河从站街发广告的促销员做到一家医药公司的经理,成为乡亲们口中“混得开”的年轻人。
“意外”同样出现在2003年。这一年,“民勤将会在17年以后消失”的消息,传到马俊河的耳中。为了不让自己在40岁前无家可归,他在几番深思后,毅然辞职,加入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2010年后,他回到家乡,成立民勤县国栋生态沙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是公益属性,对乡亲们完全开放,无偿提供苗木和技术。
马俊河的满腔热情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变现,乡亲们对这个返乡青年半信半疑。最难的时候,志愿者行动受阻,前两年的积蓄散得一干二净,相处几年的女朋友也提出分手。眼看就要错过种梭梭的节令,心急如焚的马俊河只能跑进沙漠,对着漫天黄沙放声大哭。
眼前龟裂的土地,再次燃起他的斗志。痛定思痛后,马俊河决定寻找一种兼顾生态又能带来经济效益的长效治沙“造血”机制。
2010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马俊河得知,名贵的药材肉苁蓉可以与固沙植物梭梭进行“联姻”。为此,他专程赶往宁夏、内蒙古等地,学习肉苁蓉栽培技术,又购买种子在合作社做种植试验。
3年以后,作为试验的100亩肉苁蓉喜获丰收,带来荒漠化治理行动与资金的双赢和良性互动。乡亲们看到治沙植绿的“钱途”,开始响应合作社的号召。马俊河再接再厉,组织当地农户种植一些产量高、又节水的作物。目前,已有肉苁蓉500亩、枸杞780亩、红枣650亩。
近几年,电商成为产业治沙的新引擎,马俊河多措并举,嫁接平台,为公益植绿、农民增收注入新的内涵。他先后注册了“梭梭农庄”等5个商标,通过开发特色农产品,开办淘宝店铺、授权微店的方式,形成民勤治沙的“国栋模式”。
截至2017年年底,马俊河和他的团队已累计销售农产品2483.7万元,吸纳电商会员232家,开展沙产业培训4次171人、电子商务培训2次135人,直接解决就业230人,间接带动就业600多人,为农民增收673.6万元。与此同时,他们还从电商收益中拿出37.5万元,用于生态恢复和荒漠化治理,解决了环保组织行政经费不足和工作人员成长和收益等问题,走出了一条民间产业治沙的可行之路。
马俊河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他觉得,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是能活到90岁,我就还能多干几十年,我愿用身体阻挡沙化的脚步,把保卫家园这件事一直做下去”。
“以精准扶贫+电子商务+产业生态化为主导,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荒漠化的成因,实现生态产业化。通过培训帮扶带,吸引青年积极参与,解决了就业及融入主流社会的问题。并通过产业化反哺生态治理,解决了环保组织行政经费不足和工作人员成长和收益问题。”对于眼前的变化,团民勤县委书记白亮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厚植电商沃土,已经推动产业发展。白亮说,在青年典型的带动下,团民勤县委将进一步培训提升青年对电商创业的认知和应用,掌握电商发展状况,解决青年电商创业发展中的问题,有效帮助青年就业创业,助推民勤县产业治沙,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 实习生 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