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5日,我们再生育工作专家组的专家,与23个再生育的家庭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的钟楼旁重逢了。孩子们拿着印有自己手印的图画欢乐奔跑着,带着笑脸的家长与熟悉的专家握手致谢。
10年前,地底深处的巨晃,造成几千个幼小的生命瞬间离开人世,这是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他们父母的生活,不能按下暂停键,但不得不按下了静音键。所有的喧闹、忙碌、紧张、困顿、压抑、隐忍,连同它们所换回的那种叫天伦之乐的美好,统统消失了。
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中,基于养儿防老和传宗接代的考虑,孩子不仅是血脉的延续,还是精神的寄托。自然原因、非自然原因造成幼小生命的夭折,给家庭带来的破坏是社会性的:谁来给他们养老?谁来给他们天伦之乐?谁来给这些家长提供一生的慰藉?
从关注民生、稳定民心、关爱灾区的角度出发,震后约2个多月,当时的国家计生委启动了“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全程服务行动项目”。
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要想从整体上解决这一问题谈何容易!首先要面对的困难是规模庞大的服务群体,总共有8000多个失独和伤残家庭,其中有生育要求的家庭6000多个;其次是环境恶劣,他们中绝大部分人的家都毁于地震,大多混住在帐篷、窝棚和体育馆等避震场所(大多数板房还在紧张修建中),暂时还不具备正常家庭生活包括夫妻生活的条件;最后是情况复杂,在有再生育意愿的6000多对夫妻中,必然存在结扎、安环、孕龄偏高、生殖疾患、妇科疾患等各种生育障碍。
我印象深刻的是曾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妇女主任的肖芳玉的故事。地震发生后,33岁的肖芳玉白天正常工作,晚上回到家中,失去女儿的痛苦袭上心头,没有人安慰,没有人关心,丈夫因为失去女儿,麻木了。
在再生育专家的精心指导下,肖芳玉怀孕了,当时是地震过去4个月,她33岁。但是,她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而且还住在临时板房,卫生条件恶劣,再加上工作劳累,整天东奔西走。结果,最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怀孕4个月就胎死腹中。这给肖芳玉一记重创,所有的悲伤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她几乎绝望。
第二次怀孕间隔4个月,我花很多时间指导她备孕,这个坚强女人的坚持也深深打动了我。我想了好多办法,准备了好几种预案。功夫不负有心人,肖芳玉又怀孕了。这次她下决心抛开所有的事,静下心来在家养胎,这是让她女儿回来的唯一希望了。
灾区救援任务重,作为干部,肖芳玉做不到袖手旁观。或许是板房居住条件差,或许是卫生条件差,也或许是心理压力大,再加上她是高龄孕妇,27周的时候,她的孩子又胎死腹中了。这不仅是对她的重大打击,也是给我的当头一棒!
住在医院那段时间,我专门安排人陪侍在她身边,并给她做心理疏导。她的情况引起当地和上级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电话指示要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她,让专家们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帮她如愿生个孩子。
次年初,肖芳玉又怀孕了,这是地震后她第3次怀孕。由于有习惯性流产病史,又多次做过钳夹手术,医院真把她当熊猫一样保护起来,并专门把她送到技术力量雄厚的华西第二医院住院保胎三个月,情况稳定后才让她回家。在历经多次磨难之后,又一个灾区宝宝来到了人世。
10年间,四川全省地震灾区再生育家庭共有3542名婴儿出生,可爱的宝贝让这些家庭实现了血脉的再延续。
目前,已有近60%的家庭实现再生育的梦想,也有些家庭已经放弃了生育的要求,但还有些父母不放弃心中那份渴望。那些高龄的妇女如何圆梦,仍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妇产科原主任、纪实文学《孩子?孩子!——三位医生与灾后失独家庭的再生缘》作者之一)
胡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