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裕固族的女儿和裕固族服饰制作的传承人,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富达民族服饰工艺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富达公司”)董事长杨海燕以创业带动民族文化传承,走出了一条不寻常的致富路。
1997年高中毕业后,杨海燕到兰州打工。在城市待得越久,杨海燕就越感到迷茫,打拼的热情也慢慢减退。一次在工艺品店里,杨海燕偶然看到一位外国游客高价购买了一套裕固族的服饰,且赞不绝口,这让她找到了发展方向。
回到肃南,杨海燕开始了民族工艺品创业路,但创业并不如想象中顺利。杨家几代传承,杨海燕的奶奶和母亲都是当地有名的手工艺人。虽然从小在家人身边耳濡目染,但杨海燕并没有掌握完整熟练的制作技艺,想要开拓裕固族服饰产业十分困难。
杨海燕的母亲心灵手巧,熟练掌握裕固族服饰制作工艺。杨海燕从串珠、针法学起,跟母亲学习制作裕固族服饰。晚上有空闲时,母亲在一旁做,杨海燕便拿着本子认认真真地记,母女二人经常不知不觉做衣服到凌晨。
为了掌握熟练的针法,杨海燕不停地进行刺绣练习,手指被扎了很多回。除了跟着母亲学习,杨海燕还经常到一些年长的裕固族老人家里请教,有次回家得晚迷了路,在外露宿了一夜。
后来,杨海燕和母亲在肃南县红湾寺镇开办了制作民族服装的店面,主营传统民族服饰、舞台演出服、各类民族鞋帽和裕固族刺绣荷包、腰刀鞘刺绣以及其他刺绣服饰等工艺品。起初,虽然制作的工艺品得到了不少认可,店面生意也不错,但因为没有长期的目标规划,创业之路一度陷入“瓶颈”。
2005年夏天,一位北京来的游客在肃南做有关裕固族文化传承的研究,问杨海燕是否知道裕固族服饰代表的意义。“我当时觉得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位游客告诉杨海燕,把属于裕固族的文化传承下去,将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游客的建议启发了杨海燕,她开始专心于本民族服饰的研究与保护,要在传承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道路。
2008年4月,杨海燕成立了富达公司。公司集研发设计、服饰制作、刺绣传承保护、民族餐饮体验为一体,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的传承和传统民间工艺的保护开发,先后开发生产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裕固族服饰工艺品三大系列150个种类,注册了“红缨帽”商标,有40多个产品获得国家专利。
同时,公司还牵头成立了红缨帽刺绣艺术研究开发协会、红缨帽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意协会,承担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裕固族服饰和刺绣的传承培训。每年采取以会代训、岗位练兵等形式,对全县有志于发展裕固族传统优秀文化的人员进行培训。
在肃南,随着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一些牧民迁出牧区。“民族服饰精髓在纯手工制作,一套传统民族服装,一个技术熟练的工人要用两个月才能完工,这需要大量的手工业者,也为当地一些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杨海燕说。
两年前,44岁的彭朝辉开始在杨海燕的公司制作裕固族服饰,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所有工艺技术,什么活都能做。5年前丈夫车祸去世之后,彭朝辉和女儿相依为命。由于一个人放牧照管不过来,彭朝辉的生活一时陷入了困境。后来,她经过培训,在杨海燕的公司拥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每个月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
两年前在肃南县大河乡放牧的安雪梅如今是富达公司的工艺技师。因为文化水平不高,搬出大山后,安雪梅一时间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由于从小掌握裕固族刺绣技术,她在富达服饰接受系统培训后顺利上岗。如今,安雪梅既可在公司上班也可在家做计件工作,每月大概有2500元的收入。“现在大家一起工作,每天都很开心。”安雪梅高兴地说。
2014年,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富达公司规模扩大并重新选址,在肃南县城“十字”中心地段建起裕固族服饰传承培训基地,以全新的设计理念和营销策略,将基地划分为产品展示区、传承保护区、非遗成果展示区和民族餐饮体验区,提高了公司的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丰富了服务手段。
富达公司平时会定期搞培训,让手艺已经成熟的技工去培训更多的人。杨海燕希望,在公司的带动下,把肃南县的旅游文化产业做起来,“既可以保护裕固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杨海燕经常外出考察学习,她观察到,虽然肃南景区很多,但缺乏文化产业,裕固族服饰文化可作为肃南的文化名片之一,大有发展前景。“主打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旅游经济,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对于祁连山生态保护也十分有利”。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马富春 实习生 卢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