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在一夜之间,朋友圈多了一群“肥宅”。
自从可乐有了“肥宅快乐水”这个新名字,朋友圈涌出大量同名产品:用零食包装成的“肥宅快乐花”、绑着电脑的“肥宅快乐床”、软萌的猫所代表的“肥宅快乐兽”、B站为首的“肥宅快乐网”、流满芝士的“肥宅快乐饼”……
我从没正式成为一名“肥宅”。这个词长期以来在我的印象中是贬义的,代表了一种颓废的生活。每当身边同学自称“肥宅”,我的眼前就浮现出一幅这样的图景——极度肥胖的宅男宅女窝在乱糟糟的床上,架着厚重的眼镜,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身边铺满了五颜六色的垃圾食品包装纸。他们拒绝与人交流,自顾自地沉迷游戏与电视剧中。
所以最初听说“肥宅快乐系列”时,我十分不解,无心领略这种看起来病态的“快乐”。作为一个和社会科学打交道的人,我反感足不出户,更反感“闭门不造车”。
但后来我发现,“肥宅”作为一个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之高几乎要溢出朋友圈。甚至,在我看来既上进又热爱社交的同学,也开始叫自己“肥宅”。
住在我上铺的顾田君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其实她既不肥,也乐于和人交往。当我向她聊起自己的困惑时,她笑着说我“老了”:“现在很多以‘肥宅’自我标榜的人并不是传统的‘宅’,而是在充满焦虑和压力的当下,通过‘肥宅’来暂时解放自身。‘宅’有时候代表很丧很颓的生活状态,但更多时候是一种很萌的属性。”
顾田君课余加入了几个学校的社团,事务繁忙。无事的傍晚和周末,顾田君会习惯性地打开B站,历史记录里清一色的日本动漫足以让她双眼放光。这时,她顺手打开一罐可乐和一包薯片,瘫在床上享受短暂而欢愉的时光。
“什么都不用做,沉迷二次元,多爽啊!”顾田君感慨,“还是要承担生活的压力,不过很多二次元大神都是宅在家里养活自己,自由地发展兴趣。”
“现在外卖和网购这么发达,熟人社会的消退又让社交变得更加困难,所以‘肥宅文化’的兴起是必然。”大四学生张又芳承认这种“快乐”会让人沉迷其中,但不至于带来严重问题。“危机感弱的时候人们倾向于逃避现实,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能逃避压力。传统意义中的‘宅’是loser的代名词,现在的‘肥宅’则是课余和下班后的自我调侃”。
一天的忙碌奔波之后,在网上欣赏和交流动漫成为许多年轻人的选择。既不影响学习工作,又能收获好心情,顾田君认为这是一种“应该被尊重的生活状态”。
现代性规定的“持续进步、目的性明确”的原则在启蒙时代就已深入人心。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不断追求进步不免带来焦虑。年轻人没有放弃上进,但在集体浪潮的裹挟中“慢下来”,追求纯粹的快乐而非功利的目的,变得难能可贵。
“肥宅文化”就是在夹缝中寻找自我的一种青年亚文化,这不是颓废,不是自我放弃,而是回到人本身“求乐”目的的途径之一。
我也向往短暂而纯粹的快乐,于是在朋友圈各种各样“快乐肥宅”的动态中,跟不上时代的我悄悄打开了B站。
王俞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