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8年10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改革创新与发展一路相伴

大连金普新区:从荒凉渔村到“东北之窗”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8年10月16日   01 版)

    如今的大连金普新区,众多世界知名企业汇聚,一派国际化都市场景。人们很难想象,34年前,这里不过是古城金州南部几个偏远荒凉的小渔村。

    1984年,国务院批准在金县(现金州区)兴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2014年,大连金普新区成为东北首个、全国第10个国家级新区。30多年来,金普新区一步步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东北开放的龙头和窗口,从1984年经济总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到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高达2100多亿元,金普新区的发展历程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生动写照。

    “面朝大海,背朝天,一板之隔,生与死”

    40年前,辽宁大连马桥村村民要去一趟大连市内,可不容易。他们先要步行1个多小时到金州,再从金州坐两个小时火车或者公共汽车才能到市里。

    如今,40年过去,马桥村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焕然一新的金普新区,而从这里去大连市区,坐轻轨或者客车只需要40分钟。

    曾经的马桥村只有渔业和农业。出海船都是人力小船,往往禁不住风浪。马桥村旁曾有一个小村子,一共就20多户人,有一次10多条船一起出海,结果发生海难。后来,村子就把出海那天定成了集体悼念日。那时,村里人总结了一句话“面朝大海,背朝天,一板之隔,生与死。”

    由于土地贫瘠,农业种植也落后,人们经常吃不饱。当时的马桥村喝的是井水,走的是泥路,连电话都没通。

    然而,到了1984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10月,在原金县4个自然村的土地上,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在一片玉米地中拉开帷幕。从大连市各机关、各部门、各战线抽调的建设大军,把昔日偏远荒凉的小渔村,变成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之后,开发区炮台山南侧,迅速建起南北向三排共93间临建平房。这些临建房以石棉瓦为顶,红砖为墙。墙上甚至来不及用水泥勾缝,开发区的第一代建设者就纷纷进驻。

    “老开发”们回忆,临建房里冬天北风呼啸,火炕烧热如同“烙饼”,火炕不热则冻得透心凉,夏季暴雨过后,地面渗进的雨水能让鞋子漂浮起来。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发区的建设者却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建设高潮。曾参与筹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并任开发区党委委员、首任宣传部长的于怀江见证了金普新区的诞生和发展。

    “开发区在一些建设路径的设计上都很与众不同,其中之一就是埋头做‘七通一平’,最初的几年都没急于招商。当年在进行基础建设时,我们多花了很多钱,把除了路灯之外的所有管线都埋在了地下。”于怀江说,“把钱都埋在地下”,这一点现在在很多城市建设中已经司空见惯,但在当时,这绝对是超前的规划。

    也正因如此,很多外资企业选址时都被深深地打动,在他们看来,这是对历史负责的做法,也体现了一个城市吸引外资的气度与胸怀。

    共同奏响东北开放的雄浑乐章

    事实上,在金普新区发展过程中,很多事情没有经验可借鉴,需要一步步摸索创新。于是,大连第一个挂出“开发区管委会”牌子,开“小政府,大社会”管理体制先河;第一个成立“马上办”办公室,提高办事效率……

    如今的金普新区总面积达2299平方公里,人口161万。辖区内拥有大连保税区等10余个产业园区,如同一支功能齐备的交响乐团,共同奏响东北开放的雄浑乐章。

    2017年,大连金普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02.7亿元,占大连市GDP的28.6%、辽宁省GDP的8.8%,外贸出口总额968.2亿元,占大连市的55.5%、辽宁省的31.8%。金普新区有各类企业近6万家,其中外资企业5000多家。

    20多年前,于德海创办的大连光洋科技,还是为大连开发区的跨国公司进行零部件配套的一家小民营科技企业。公司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做起,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通过自主研发改变中国高端数控机床产业格局。

    如今,位于大连金普新区的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新建了25万平方米恒温恒湿地藏式厂房,面积是老“地下工厂”的20多倍,相当于35个标准足球场。新工厂全面实现互联互通,为数字化、智能化工厂打下基础。

    “光洋科技是伴随金普新区成长起来的,其发展也是金普新区成长壮大的一个缩影。”光洋科技集团负责人介绍,公司用了近20年,在高档数控产业建立了完整的技术链、人才链和产业链。

    2017年,辽宁自贸试验区正式获批,大连进入了自贸新时代。地处金普新区的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等产业。

    大连新金县杨树房乡的李桂莲曾领着12个姐妹,靠着东借西凑的3万元启动资金和各家凑来的65台缝纫机,创办了一家小型服装厂。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工建设的第二年,她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乡镇企业家,并从60多公里外的杨树房镇进军开发区,创办了开发区第一家服装企业,获得了进出口自营权,通过开发区的平台,拓展了国际市场,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随着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连片区的建设,李桂莲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这个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平台,她联合大连知名企业,在小窑湾国际商务中心区投资建设“国际贸易大厦”项目。按照李桂莲的设想,今后公司生产的服装,不仅可以通过自贸区与国际接轨的贸易便利化政策更加便捷地走向世界,更重要的是,由此引进大数据、私人订制等“互联网+”手段,彻底改造传统服装产业。

    也是20多年前,由大连老国企改制而来的冰山集团,与日本松下等世界知名企业合作,分别在大连开发区成立了多家合资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增强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打造出大连三洋冷链、大连三洋制冷等一批中国同行业的领军企业,成为老国企嫁接改造的样板。如今,冰山集团抢抓新的发展机遇,与日本东京金融租赁企业合作,在自贸片区成立金融租赁公司,打破制约产业发展资金瓶颈,为企业新的发展奠定基础。

    冰山集团的发展,见证的正是从开发区到自贸区建设,为区域产业与经济结构带来的变化。

    改革创新与发展相伴

    “立足东北,面向东北亚,通过不断扩大开放,带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已成为金普新区义不容辞的国家使命。”金普新区宣传部的有关人士说。正因如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及辽宁自贸区大连片区等国家重大对外开放试点试验和示范重任,落在大连金普新区的肩上。

    作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组成部分,金普新区是其中新兴产业最为集中、科技创新产业化最具优势的区域,“十三五”期间全区将全力打造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化基地。

    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方面,金普新区是全国12个试点试验地区之一,试点试验工作自2016年开始,目前已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金普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鹏宇表示,改革开放40年,金普新区受益很大。作为东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无论从经济总量、影响力,还是在辽宁经济和社会事业中所占的比重和分量,金普新区都占有一席之地。金普新区如同辽宁地区通向世界的一个跳板,让腹地资源出海,加入更大的经济循环,为腹地发展带来活力。

    在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科研处副处长周勇进看来,大连金普新区的发展,是我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从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起步,到与行政区金州区组成大连新市区金州新区,再到上升为国家级新区,不仅范围不断扩大,而且功能不断增强,所承担的国家战略任务不断增多。在这里,改革和创新始终与发展相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王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10月16日 01 版

强化责任担当狠抓贯彻落实 加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习近平致信祝贺西藏民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
敬老岂止在重阳
大连金普新区:从荒凉渔村到“东北之窗”
罗建华:变“短板”为“样板”
我国已成功发射40颗北斗导航卫星
年轻一代试解“小岗之问”
社区科普馆里体验科学魅力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