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滴……”1月24日晚,一阵清脆的口哨声划破了夜的宁静,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赣州工务段新干线路车间宿舍楼里15个矫健的身影迅速集结成两排。
一阵响亮的呼唤应答后,他们拉开了鏖战夜间“天窗作业”的序幕:利用凌晨无列车运行的“天窗时间”,更换京九下行线K1597+700M处重伤钢轨,同时对两个接头处的钢轨焊缝进行焊联,确保铁路的安全运行。
经过近1个小时车程的颠簸和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夜里11点半,所有施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完成,作业人员在铁路路肩边缘等候施工命令。
目前,南昌局赣州工务段的管辖范围内全部为无缝线路,处理重伤钢轨首先得将钢轨伤损部位用切割机切除,插入新轨后再将两边的接头进行无缝焊接。施工负责人陈刚是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告诉记者,“铝热焊能快速将两根钢轨焊接在一起,操作要求高、标准严,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焊接失败,轻则导致施工延点或中断行车,重则直接威胁行车安全”。
行车调度施工命令发来,京九下行线新干至峡江区间施工封锁时间为凌晨0时10分至2时10分。“防护已设置到位,可以上线作业。”陈刚一声令下,作业人员在防护员引领下,纷纷“手比眼看口呼”,按照预先的施工组织计划开始上线作业:切割病轨、拧螺杆、去弹条、卸扣件、翻旧轨、拨新轨,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对钢轨接头进行高温焊接、打磨是其中的关键环节。焊联班长胡小三小心翼翼地将砂模装在预留的接口上,用铝热焊砂紧密填充。不一会儿工夫,两段钢轨的接缝处就被安装上一个“砂锅”。他将焊枪封入砂模内,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光,让人几乎睁不开眼睛。
连续燃烧4分30秒后,铝热焊剂中的铝与钢轨中的金属氧化物发生铝热反应,迅速溶解并流出封箱。高温铁水被缓缓填充到接头焊缝处,轨温瞬间达到了3000摄氏度以上。一时间铁屑四溅,浓烟滚滚。
“我必须在作业点半米左右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火焰颜色准确把握作业时间点,当火焰变成亮黄色时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了。”胡小三说。但其他作业人员即使躲在3米开外,仍感觉像有火炉在身旁炙烤,“要被融化了”。
记者发现,所有作业人员来时都穿着干爽的衣服,不一会儿衣服连同帽子已全部湿透。青年职工赵雪冬解释,为防止道碴和钢轨高温灼伤皮肤,4名钢轨焊联师傅都得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笨重的防毒面具,时刻待在火苗旁边。身体朝向火苗的一侧时刻感受“热浪袭人”,而背部却被刺骨的寒风吹得“拔凉拔凉”,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从准备上线、伤损切除到完成新轨重接、钢轨自然冷却,时间非常紧张,焊接工就像参加百米竞赛,以“绣花”般的技艺“抢”出作业效率和质量。焊联完成后,作业人员迅速开始拆模、推瘤、打磨等工序,机具的轰鸣声再次响起、此起彼伏,空气中不时弥漫起阵阵呛人的铁屑味。
钢轨接头焊联完成后,作业人员还得对接触面进行反复打磨,有0.1毫米的凹凸都不行。为了提高打磨精准度,确保作业人员打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焊联工人4人一组轮流打磨,哪怕天气再恶劣,也不能简化打磨程序和时间。这时,刚被替换下来的焊联工项羽摘下口罩和防护手套,从草丛里拿出一大瓶水,不到5秒钟就迅速见了底。
25日凌晨2点,经过一个通宵的紧张“鏖战”,整个焊轨作业全部结束,作业人员纷纷摘下护目镜、口罩和手套。这时他们的双手都已捂得发白,口罩上、鼻孔里全是黑灰。
随着“天窗”点临近,大家开始陆续往栅栏外搬运机具。“人员和机具已全部撤除到位,可以正常开通线路。”陈刚向车站防护员发出线路开通指令。
“有时候也觉得特别累,但想起我们每多焊接一个钢轨接头,保证了铁路运输安全,旅客乘车就会多舒服几秒,再苦、再累也都值得!”胡小三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陈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