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区东山镇杨湾村,原来是个经济薄弱村,2006年,该村稳定收入仅45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1050元。这个坐落于东山镇后山,依山临湖、交通不便的村庄,如今正在发生蝶变。
这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日益丰富,青蛙尤其多,足足有60余种,特别是在台湾属于一级保护动物的金线蛙,在这里遍地都是。后来,村里请来了专家团队,找准文化创意点——青蛙来大作文章,全力打造“两栖小镇——青蛙主题文化创意生态村”。
如今,在这里处处可见青蛙的身影,青蛙雕塑、青蛙涂鸦,连公交站牌和下水管道口都精心设计成青蛙造型。池塘咖啡、西巷栖居、西巷食堂、西巷茶楼、青蛙科普文化馆、自行车公园,村里的业态日渐丰富。
近些年来,吴中区各级政府投入了2000多万元,进行乡村道路平整、河道保洁、雨污水治理工作。农文旅的融合发展,让有着800多年历史、70余户村民的青蛙村,既保留了历史文化名村的浓厚乡土气息,又展现出现代农村的无限活力,成为苏州地区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品牌的典型代表。现在杨湾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已经超过5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2020年4月,第二批次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名单正式公布,杨湾村西巷位列其中。
杨湾村的变化,正是吴中区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代表。作为江苏省生态红线区域最大的区(县、市),吴中区拥有苏州五分之三的太湖水面,围绕这颗“绿心”的保护,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花落吴中区。
作为长三角第一个生态涵养区,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是一个具有区域乃至全国示范意义的绿色发展先导区、区域协同示范区、制度创新实验区和生态宜居模范区。吴中区将全力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交出了一份“两山”创新实践的苏州答卷。
保护长三角区域的“生态绿心”
2019年12月,苏州市政府举办了《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发布会,并聘请多位院士组成专家委员会,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全面启动。
为保障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内生态保育、生态治理、民生保障以及产业发展四种类型的项目建设任务目标,2020年吴中区计划实施23项工程67个项目,总投资近18.3亿元,并将探索建立全要素生态质量监测评价体系。未来4年,市、区两级将拿出约110亿元,投入到上述四大类项目的建设中。
传统意义上的生态保护指的是,对自然环境和居住在其中的动植物群体的保护、保存和恢复,而生态涵养不仅是生态保护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包含对人类利用自然环境的科学管理。
生态涵养区是以促进富民就业为核心的特殊政策区,并不是限制发展的“紧箍咒”,而是要更好、更高水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实践区。
在吴中区的版块地图上,东山镇、金庭镇及周边区域被划定为实验区建设主体范围,具体包括两镇陆域、两镇之间的太湖水域和环两镇500米范围的太湖水域,总面积约285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168.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16.4平方公里。
值得关注的是,实验区内生态优美、文化深厚、物产丰富、区位独特,整体环境是太湖流域水乡特色的集中代表。
在《规划》的发布会上,有专家提出,苏州搞生态涵养发展区,是下好先手棋,要把蓝图做细落实。专家建议要淡化甚至取消GDP的考核,要考核生态环境质量,看环境质量改善,看生态涵养。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区主要是为了保护太湖这个长三角区域“生态绿心”,同时打好生态牌和文化牌,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三生”空间探索生态环境敏感地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目前,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按照分期目标进行规划,一张美丽画卷也正在徐徐展开:2020年初步建立,全面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2025年基本建成,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生态友好型的新经济新功能逐步成为主导;2035年,全面建成,涵养区成为生态文明的太湖典范、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长三角地区休闲交往中心和新经济集聚的“国家湾区”。
规划着力通过治理生态环境、改善民生服务、促进产业转型三方面的具体举措,优化实验区的生态、生活、生产“三生”空间。
生态空间——主要采取生态保育加生态治理的综合措施,实施山体复绿,改善山体生态环境,退圩还湖,修复太湖生态环境。
生活空间——主要从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倡绿色出行,鼓励垃圾资源化利用,引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这几个方面改善和提高民生服务水平。
生产空间——一产鼓励从传统农业升级为绿色农业,引入社会化投资建设田园综合体;二产建立现有工业项目的筛选体系,对淘汰项目展开腾退工作,引入生态环境资源相关的创新型技术产业;三产加快从观光旅游转变为度假旅游,规划在旅游业提升路径上做了充分探索。
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探索生态环境敏感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位于吴中区的东山镇和金庭镇各尽其力,各展其才。
作为太湖的一个半岛,东山镇拥有太湖岸线60公里。围绕太湖保护,东山镇不遗余力,1900多亩太湖西交咀滩涂整治、1.58万亩太湖围网拆除、1万亩东西大圩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3.3万亩传统养殖池塘退养改造、内湖及通湖河道3319条杂船整治……仅2019年就打捞水草21526吨,收割芦苇5000吨。
生态高水平保护的同时,产业也努力高质量发展。随着东山电商产业园孵化平台的搭建,东山枇杷从苏州开始走向全中国,走出国门。
2019年枇杷网上销售255万斤,占总产量的31%。全镇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2亿元。随着精品民宿集群的形成,2019年吸引游客38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63亿元,农民纯收入突破4万元。
金庭镇所在的太湖西山岛,盛产碧螺春茶、杨梅柑橘、银杏等花果。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河道疏浚等基础性工程的推进,把生态保护做到实处。
“占补平衡”及“三优三保”等政策则推动了土地综合整治,缥缈村腾退的4000亩蟹塘打造成了高标准农田,种植水稻、油菜等经济作物,不仅农业上有收入,旅游业上也有溢出效应,预计三年内产生的土地收益将达25亿至30亿元。
金庭镇排出的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2020年重点计划项目,涵盖生态保育、生态治理、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四大类,计划投资总额近9.5亿元。
让有风景的地方形成新经济
环境与经济互为因果,让有风景的地方形成新经济,吴中区在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有效路径上进行积极探索。
吴中区环太湖地区大部分位于生态红线范围内,发展工业受限制。早在2014年4月,苏州市出台全国首部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生态环境补偿条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方式,对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经济发展受到一定限制的区域进行补偿,补偿范围包括水稻田、生态公益林、重要湿地、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累计投入生态补偿资金51.6亿元。
尽管有生态补偿机制等政策和资金支持,金庭、东山镇等环太湖一线村镇发展依然滞后。如何走好环太湖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针对历史遗留的大量低效建设用地及坑塘水面,吴中区鼓励环太湖地区利用增减挂钩、占补平衡、“三优三保”等政策,大力推进土地复垦、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腾出的建设空间和用地指标有偿调剂给区内重点开发地区,通过建设做“减法”,换取生态和效益双“加法”。
“仅在金庭,预计三年内通过‘加减法’产生的土地收益将达15亿元至20亿元,其中部分投入区产业基金。”金庭镇相关负责人说,去年下半年,镇里拿到了基金返还的第一笔投资收益共700多万元,用于奖补村级集体经济,进行土地效益再提升。
下一步,金庭镇将在做好环太湖生态“加减法”的基础上,实施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及石公半岛生态涵养提升等生态治理工程。
今天的环太湖地区,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正有序推进,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力争打造成国家绿色经济示范区。未来,围绕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苏州市、区两级将从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保障、创新机制等方面多点着力,并在资金支持、考核监督予以更多保障。值得期待的是,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苏州“双面绣”将越“绣”越精彩。
(数据来源:苏州吴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