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推荐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这份答卷上写着“人民至上”

——抗疫先进人物群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0年11月18日   04 版)

    如果新冠肺炎疫情是一道考试题,那么答案是什么?

    世界各国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作答,而中国也书写了自己的答卷。“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这20个字背后,是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人民警察、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乃至所有积极响应疫情防控措施的中国人民共同绘就的战“疫”画卷。

    逆行是他的常态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此刻仍身在新疆。

    他的2020年航旅线路轨迹几乎就是中国的疫情变化图:1月18日,作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中唯一一位重症医学专家前往武汉;黑龙江边境口岸地区疫情和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期间,他始终在前线;随后又赴云南昆明、山东青岛、新疆乌鲁木齐;11月1日再次前往新疆。

    今年的除夕夜,杜斌在武汉的医院度过。其实,他这一年在家的时间也是屈指可数。从2003年抗击非典开始,到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H7N9禽流感等重大自然灾害、事故及传染病处置,他几乎从未缺席。每两三年,就会出现长期奔忙的状态。他的家人对此早已习惯了。

    但杜斌并不喜欢自己被描述成甘于奉献的苦情形象。作为国内重症医学领域权威专家,他常年坚守着自己本职工作,也直面工作中的挑战,渴望有机会尝试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在每个现场,杜斌首先做的事就是和病人交流了解最新病情。应国家卫健委要求,他曾专程赶往云南,会同几位医学专家,与当地的医生通力合作,救治一名没有基础病、正值壮年、境外务工归来的重症患者。现在,这名患者已经康复返乡。

    有人曾问杜斌,为了这一个人集结这么多专家,值得吗?他说,这个人的背后还有整个家庭,如果治疗能让他恢复原本的生命质量,为什么不呢?

    在武汉,杜斌一天之内经常要跑五六家医院,既要参与临床工作,也要与国内外同行进行专业研讨,曾经不吃不喝连续工作10小时。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的策划和建立、同济中法院区ICU的建设和运行,背后都有他的付出。

    有一次,一名患者氧饱和度只剩50%,急需抢救。当时,杜斌在无法配齐三级防护设备的客观情况下为其紧急实施气管插管,挽救了患者的生命,也为年轻医生作出了表率。但面对外界赞誉,杜斌却说:“这事没什么高尚的,我会做,就应该先做。”

    实际上,杜斌在战“疫”一线的突出表现受到各方高度称赞,例如,国家卫健委专门发来感谢信称赞他“把湖北人民当做自己的亲人和战友,切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当接受采访时被问到在多地的抗疫经历时,杜斌总是说:“我没什么辛苦的,(疫情发生地)当地的医生最辛苦,我只是去交流经验、想法的。”

    从没想过学机械也能抗疫

    “我从没想过学机械也能像白衣天使一样参与抗疫。”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吴科龙说。

    吴科龙是一名工业自动化和非标项目的项目经理。今年疫情初期防疫物资生产跟不上消耗需求,口罩机一度成了稀缺品。于是,吴科龙的公司承担起研制生产口罩机的紧急任务。从那时起,他有了一个新身份——口罩机事业部调试组组长。

    接到任务通知时,他打车4小时赶回单位直奔调试车间通宵奋战了3天,调动储备、上网查资料、向同行打电话咨询口罩机相关业务……其间,他除了吃饭时稍微休息一会儿,其他时间都扑在调试工作上。

    口罩机是一个小众行业,公司没人接触过,原材料配件需要四处筹集,且常规情况下样机研发需要3个月。尽管工期只有10天,但吴科龙和同事都没有退缩,最终于2月18日凌晨调试出首台套平面口罩机。

    随后,吴科龙又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先后赴北京、安徽、山东、浙江、宁夏等地调试了近90台套平面口罩机。其间,他平均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吃饭就在机器旁。最忙的时候,曾有十几人围着他咨询急事、要事。

    10天研制首台套平面口罩机并完成压力测试,30天生产200台套,产品在70多家企业广泛应用……为了让全国群众及时戴上质量过关的口罩,国机集团出色完成了任务。吴科龙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缓解口罩供需矛盾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这100多天的锤炼,这份“无论如何也要完成任务”的责任感深深扎根吴科龙心中。他说:“自己将带着这份责任感,走好将来的每一步。”

    青春是底色,专业是底气

    对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主治医师刘中砥来说,在武汉战“疫”的60天,连呼吸都是奢侈而危险的。这名90后年轻医生擅长救治严重多发复合伤患者。但战“疫”与日常工作不同,“敌人”隐藏在一呼一吸之间。

    2月7日下午,刘中砥随北京大学医学部第四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武汉。没有时间休整,他参加完培训后迅速赶往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参与改造并整建制接管该院区重症病房。

    17年前,刘中砥的父亲曾作为医生、老党员,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当时只有14岁的刘中砥见过父亲回家后自我隔离。那件事就像一颗种子,让这个少年向往着穿上白大褂,在危难来临时挺身而出。

    “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3月1日,北大援鄂医疗队在战“疫”前线举行党员重温入党誓言活动。那天正好是刘中砥的30岁生日,当喊出这句入党誓言时,他真正体悟到这句话的含义。

    有一次,一名患者突然出现昏迷,血氧饱和度降至70%,需要医护人员冒着极高的感染危险为他插管。刘中砥回忆说,身边的战友无一人退缩,大家火速准备好器材、药物、无菌包,和麻醉师密切配合,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操作。“这些经历让我有了更多责任感,同时明白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才能在关键时刻救治患者。”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34名90后党员的回信前,刘中砥刚下夜班,原本准备休息。“总书记的回信来啦!”他兴奋地读了好几遍,印象最深刻的是总书记在信中说他们“同在一线英勇奋战的广大疫情防控人员一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彰显了青春的蓬勃力量”。

    刘中砥觉得,经过这60天,他和战“疫”一线的同事仿佛都“长大了”。“虽然会在防护服上画上美少女战士和机器猫,但在危险中,总还是能保持最专业的态度,最乐观的笑容。”他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胡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0年11月18日 04 版

这份答卷上写着“人民至上”
保定用真金白银留住年轻人才
鄂西山乡法治建设探索“秭归样本”
长征五号就位 嫦娥五号11月下旬择机发射
公安部组织153个城市集中销毁非法枪爆物品
人社部组织实施创业培训“马兰花计划”
长三角高职院校学前教育联盟成立
RCEP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盐城亭湖助力铜川印台打赢青春脱贫攻坚战
射阳非公企业团建助推基层经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