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现在已进入‘后真相’时代,我们中学生该如何提高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随着来自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二(2)班代恩赫的提问,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日中青报人”活动进入精彩的互动交流环节。
5月8日,刚刚度过70岁生日的《中国青年报》,迎来了近80名来自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高二年级的学生和老师。这些学生带着自己的职业生涯体验任务,开始“一日中青报人”之旅。
中国青年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国青年报》一直有“开门办报”的传统,只要年轻人愿意,都可以来做“一日中青报人”。
同学们参观了设在中青大厦21层的“文化长廊”、融合办公区和“融媒云厨”,对《中国青年报》70年的发展历程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设在23层的“中青校媒”和“KAB全国推广办公室”,让师生们感受到了中青报在“陪伴青年成长”模式上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在25层,师生们全方位体验了中青报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改革创新。
最令中学生印象深刻的是座谈环节。学生们首先观看了《社庆宣传片》《头条里的青春中国》《40秒40年》《我站立的地方》《我要的人生》等融媒产品。随后,教育科学部两名90后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叶雨婷采写的稿件《“探界者”钟扬》入选了新版普通高中统编教材,她向中学生讲述了自己采写这篇报道的过程、感受和收获;邱晨辉用自己多次参与重大航天发射任务时的一张张珍贵图片,向中学生讲述了一个记者“在新闻现场记录历史”的辛苦和快乐。
年轻记者的亲身经历也引发了中学生的思考,他们接连问出了许多问题,比如,“到达现场并不难,但是如何才能将现场恰当地转换为文字?”“记者如何平衡个人情感和新闻客观性之间的关系?”“新的媒体环境下,一家中央大报怎样才能更加贴近青年?”
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北校区执行副校长韩少国表示,学生们通过参观、学习、交流和实践等多种方式,了解到中青报作为国家主流媒体的日常运作,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这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以中青报为代表的中国媒体和媒体人在社会舆论引导上的重要职责和作用。
“这些高中生还要面临选科选课及未来的大学专业的选择,这次活动为同学们搭建一次职业生涯探索的机会,他们不仅初步了解了未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同时也开启了自主规划的开关。”韩少国说。
中国青年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服务青年成长、推动社会进步是中青报不变的宗旨。1951年4月27日,中青报创刊号就承诺:要对广大青年与青年团员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经常加以评述,“这些年我们一直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