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1年08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

军中“红烛”

——记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学院教授雷菁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张照星 陈路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25日   01 版)

    在国防科技大学校园里,电子科学学院教授雷菁的身影不算引人注目。每到下课时分,这位获得过“全国优秀教师”“全军优秀教师”的知名通信技术专家,会骑上一辆破旧的单车,融入来往的人流中。但认识她的学生非常多,一路上,雷菁会面带微笑,亲切地和每一位熟悉的学员打招呼。

    从1994年留校至今,雷菁已从教27年,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我喜欢教学,热爱讲台,非常珍惜和学生在一起的机会。”雷菁说,多年前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时,心里想的是“一定要把课上好”,现在想的是“如何能把课上得更好”。

    雷菁初上讲台时,教授的课程是《信息论与编码基础》,此前因为课程内容涉及大量理论知识,学员们觉得抽象枯燥,课上开小差的大有人在。

    为了“尽可能把课上好”,雷菁用了整整1年时间将院系内的相关课程全部旁听一遍,琢磨每个教员的风格,揣摩如何融合自身特色。她尝试转变授课方式,自创了一套“趣味教学法”,力求将晦涩的学术知识讲得通俗易懂。

    创新大获成功,很快学生们记住了这位讲课会“抖包袱”的年轻教员。在雷菁的带领下,2010年,国防科技大学《信息论与编码基础》课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一位知名老教授在认真浏览课程网站后留言:“能清晰地感受到主讲教师十几年如一日,扎扎实实提高授课质量的高度责任感。”

    但要想搞好教学科研,仅有“包袱”是不够的。2016年年底,为获取学校新研制的某设备性能数据,48岁的雷菁率领课题组乘车辗转十几个小时,来到河南的一个偏远基地试验,每天工作到深夜。

    隆冬时节,山间的试验点寒风凛冽。野外没有取暖设备,他们就把带来的所有衣服都穿上。为了减少去山下上厕所耗费的时间,雷菁很少喝水。有人担心她身体吃不消,劝她“你先下山休息吧,这里有我们盯着”。雷菁却笑着反驳:“不能因为我年龄大又是女同志,就可以享受特权,做学问就要事不避难。”

    那段时间,雷菁每天坚持在一线,力求第一时间掌握、分析试验数据。在她的带领下,课题组圆满完成了试验及调研任务。从试验点返回后,她和课题组同事趁热打铁,完成了《编码理论及盲识别技术在战场中的应用》教学案例的试点。

    让教学服务于战场,也是雷菁近30年来始终如一的心愿。大学毕业时第一次走进酒泉发射基地学习锻炼,雷菁便暗下决心,“要为部队培育人才”。如今,她希望“让教学贴近战场”,“把各种先进的通信技术尽快转换成战斗力,才是更有价值的成果”。

    今年4月,得知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信学院教授刘强曾受邀到边防部队授课,雷菁便主动找上门,详细询问边防官兵的训练生活条件,讨要了不少实地照片,并提出请刘强撰写亲临一线的感受,为思政课提供素材。

    后来,刘强完成了边境信息通信保障调研。针对调研中提出的诸多保障工作新问题,雷菁又一次主动找他商量解决方案。1个月内,她3次奔赴西安与调研团队的主要成员商谈指标、细化方案,并联系多家高校、企业研究人员开展前期论证工作。

    雷菁要求学生的科研课题必须与部队需求或现实应用密切联系,鼓励学生毕业后去部队一线“发光发热”。遇到从基层来的学员,雷菁总是不吝赞赏,大加鼓励。

    苏凯峰是一名来自新疆边防部队的基层干部,2007年作为优秀基层干部选派到国防科技大学学习,师从雷菁。得知苏凯峰担负过边防通信保障任务后,雷菁主动找他了解边防通信的发展和需求情况。

    由于长期在边防一线,苏凯峰刚开始对校园生活不太适应,学习有些吃力,心理压力极大。得知这一情况后,雷菁找到苏凯峰谈心,鼓励他“你们在边关缺氧不缺精神,希望你在学习中也能发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她还宽慰苏凯峰说:“做学问在于多读、多思考、多交流。学习上不懂的,我和其他老师都会尽全力帮你。”

    在雷菁的帮助下,苏凯峰顺利完成了课题《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在××中的应用》,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回到雪域高原戍边,先后参加了10余次边境维权、反恐维稳行动,4次荣立三等功。

    除了常规教学,雷菁还承担了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开设不同门类的、面向5000多名本科生和100名研究生的“通信理论与技术”系列实验课程。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实验教学新手段的探索,在全国较早实践了“问题牵引的项目式管理”实验教学新方法,吸引了包括中山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多所院校前来参观学习。

    从教27年,雷菁已经记不清自己究竟教过多少学员。她的学生中,有全国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也有大量在一线部队备战打仗的标兵、科技创新的尖兵。在北斗导航等重大任务和上海世博会、国庆阅兵等重大活动中,都能看到雷菁学生的身影。

    已经桃李满天下的雷菁经常说,自己只是“一名平凡的教师”。“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只是做了一名教师该做的事:教书育人。”雷菁说,“作为军中‘红烛’,只有为部队培育人才尽心竭力,才不负我们身上的军装和肩上的使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郑天然 通讯员 张照星 陈路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08月25日 01 版

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扎根林海 守护绿色
天津社区“小网格”撬动基层“大治理”
军中“红烛”
第16届夏季残奥会在东京开幕
教育部:重大主题教育进入课程教材
全球第一疫情扩散国 美国为何不以为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