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06月0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

陈际玮:为大国重器设计“最强大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06月09日   01 版)

    扫一扫 看视频

    陈际玮的生活几乎可以被形容为三点一线:研究室、试验场、家。

    “走路”是这名青年科研工作者最喜欢的放松方式——在科研工作暂告一段落的时候,他会换上舒适的鞋子,拿出将近一小时的时间在户外徒步,试着放空大脑。

    也只有这时,他才会把“精度”“控制”“探测”之类的词,暂时放一放。

    今年32岁的陈际玮,自2012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17所,不到30岁就被聘任为总师助理,并拿到了高级工程师资格。从集成多种先进探测遥感手段的卫星载荷系统研发,到大国重器控制系统研制,10年来,陈际玮多次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研制,圆满完成了数十次重大试验任务。

    作为我国航天科技领域的优秀青年代表,陈际玮投身航天装备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以青春之我,复兴伟大之民族”的优秀航天科研工作者。

    “也许每个少年,曾经都有个航天梦想。”这位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说。

    来自江西的陈际玮,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4岁开始上学,22岁硕士毕业。在学生时代,一本名为《兵器》的科普杂志出现在他眼前,这个生长在小县城里的孩子,迅速被彩页里描述的内容吸引了,浓厚的探索求知欲被激发起来。

    他还记得,21世纪的头几年,神舟系列飞船接连发射成功,他所在的学校组织观看了电视直播。

    “对那时候的我而言,哪怕没笃定说我以后肯定从事这方面的事业,它也已经是我的一个梦想了。”陈际玮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他开始回忆自己这10年的科研历程,对这位从17所青年人才培养体系脱颖而出的年轻人来说,刚一毕业进入研究所,交到他手里的,就已经是“重要任务”了。

    “我一直做的是控制系统领域的相关工作,相当于研制飞行器的最强大脑。”用陈际玮的话说,他的工作就是控制飞行器“从离开地面到再次回到地面”,以及设计出整个过程中所有的动作姿态和飞行轨迹。

    进入17所不过一年,他就得到在试验场目睹发射的机会。夜里,他看到星罗棋布的夜空,便拍下了照片。他把这张能看到银河的照片当做“属于理工男的浪漫”。

    属于理工男的浪漫也许还有“数字”本身。衡量质量的标准只有100分,他必须做到精细和严格,“每一步都要把好关”。

    在真正进入试验阶段之前,设计师会通过数据演算,算出一个预估值,等到真正开始试验,就会用试验数据对比这个预估值。用陈际玮的话说,一旦数据不符,设计师就会“很痛苦”,不眠不休地排查“为什么达不到”。哪怕一个数据有1微米的误差,都可能导致结果不尽人意。

    “研发过程不是设计出来就算完成了,可能还需要花更多时间验证它。任何环节,任何生产元器件,甚至一个螺钉的尺寸,都要去精确测量。”陈际玮说。

    一旦成功,整个团队都会欢呼起来,有人会热泪盈眶,有人会把提前准备好的蛋糕拿出来,大家一起“庆功”。

    “每次都很兴奋!”陈际玮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回忆说。他眼睛里闪着光,“看着成品真的完全按照我们设计的样子在飞……尽管这些年我看了很多次,但每次都感到震撼。”

    陈际玮会被这种集体的兴奋感染,一起欢呼雀跃,一起鼓掌甚至一起落泪。蛋糕一吃完,大家又会投入新一轮的艰苦研发中。震撼和兴奋,是用无数汗水换来的。

    “航天其实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工作。”陈际玮说。

    他曾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环境中,连续一周通宵研究;也曾连续吃过一周泡面,以至于那之后,他很长时间都不想再吃泡面。10年来,他年均休息天数不超过30天。

    在某重要飞行器研制进程中,陈际玮和团队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工作性能,创新地将成像装置应用于飞行器远距离探测定位,最终使得定位精度提升85%、抗干扰能力提升超40%。相关创新技术成果获得了国防科技进步奖。

    陈际玮还曾创新性地提出了在卫星上搭载轻小型“照相机”的思路,以实现“卫星绕地飞行所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能留下翔实的影像资料”。在他与团队的密切配合之下,集成多种先进探测遥感手段的载荷系统横空出世。目前,该载荷系统已搭载航天科工集团自主研制的首颗卫星“天鲲一号”在轨工作5周年,期间成功获取数万张有效图像,并将继续超期服役。

    这款“宇宙相机”,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超大面积重点区域快速“照相”,探测效率比常规载荷系统高出了50%。

    目前陈际玮正在研制的某重点项目,在我国新一代飞行器领域是首创,他提出了多项创新性技术方案,大幅提升了定位精度,并赢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性成功,有效填补了该领域能力的空白。

    陈际玮的“师傅”,是17所第一位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石晓荣。“从‘老带新、师带徒’的老师,到所在项目的总师,石总一路陪伴我从青涩到成熟,她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为人师表的品格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陈际玮说。

    国家和航天三江以及17所对他的培养让他感恩。他认为,自己既然生逢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面临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就更应该把握“优越的发展机会”,实现人生的精彩。

    10年下来,陈际玮也像石晓荣一样,在航天精神的传承中一路前行。目前,他负责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28岁,已走出多名90后优秀航天工作者,解决并突破了10余项领域空白技术,授权专利近40项,其中不乏国防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获得者。

    自2017年起,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开启了青年创新型优秀后备人才选拔机制,进一步释放青年人才工作激情及活力,打通青年创新型骨干人才快速成长通道,给予“好苗子”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机会,至今已有3600余名青年才俊脱颖而出。越来越多像陈际玮一样的青年人才,正在实战中成长,在创新中升华。

    在2019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陈际玮所在的研究所就在阅兵路线的边上,这些年轻人一起挤在路旁,看着自己研发的成果从眼前经过,被全国人民检阅。

    “作为新时代青年,一定要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陈际玮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6月09日 01 版

用心用情绘就民生底色
全团广泛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宣讲活动
让团旗飘扬在抗疫一线
一生赤诚坚守舞台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部署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陈际玮:为大国重器设计“最强大脑”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