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2年11月2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温暖一平方

这座医学图书馆100岁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2年11月21日   03 版)

    经改扩建后重新开放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摄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的地下一层,目前正展览着一本出版于1893年的《胎产举要》,书的旁边还有一张借书卡,上面记录着严仁英1956年6月曾借阅这本书。

    1979年,严仁英以全票当选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院长,她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临床转行到当时被普遍认为最没有前途的保健,并开始着手研究降低农村地区围产婴儿死亡率。在她的推动下,孕妇每天补充0.4毫克叶酸上升为国家行为,并被世界卫生组织采用,在50多个国家推广,无数孩子的生命因此被拯救。叶酸可以有效预防婴儿神经管畸形,这种疾病曾经是新生儿死亡的首要原因。

    曾被严仁英借阅的《胎产举要》如今已经泛黄,这本书对她的从医生涯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已无从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当时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工作的严仁英如果想要寻找现代医学类书籍,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图书馆一直是她的最优选择。

    1912年10月,由中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国立西医院校——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现为北京大学医学部)诞生。10年后,该校的图书馆也正式成立。在中国青年报“温暖一平方”直播间,该图书馆的第十一任馆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史与医学哲学系主任张大庆接受了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的专访。

    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1903年增设的医学实业馆,图书馆成立时接收了很多医学实业馆的旧有藏书。张大庆告诉记者,这些书里包括成书于1716年的《周宪王救荒本草》,作者是朱橚和徐光启。这本书至今保存完好,书中绘制的彩色药本植物细腻逼真,普通大众将书里的这些药本植物图当成是绘画作品来欣赏,也会有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我国成立时间最久的以西医教育为主的高校医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还有另一件镇馆之宝——《新编人体解剖学》。这本成书于1677年的解剖学教材由拉丁文写就,书中的解剖图例翔实、准确、细致,是当时世界解剖学界的权威书目。

    张大庆解释说,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拉斐尔等画家为了让作品中的人物更加逼真、优美,做了不少解剖学研究。有种说法认为,达·芬奇一生至少解剖过30具遗体。在这些基础上,解剖学一度发展为当时的显学,如现在的分子生物学一样受人追捧。西方现代医学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发展。

    《新编人体解剖学》是由我国著名的组织学和胚胎学家鲍鉴清从丹麦购入。张大庆说,这本书当时还被翻译成中文。康熙帝曾对译本进行润色,最终成书为《钦定格体全录》。

    鲍鉴清于1917年毕业于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学校初创期,没有现成的中文教材可用。当时的老师们晚上翻译各种外文资料、整理讲义,第二天便在课堂上为学生们授课,学生们则需要一边听讲一边奋笔疾书记笔记。

    后来,这些老师们的讲义被整理成我国当时西医教育界的权威教材,启蒙了一代代医学大家。这些教材最后都被收录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图书馆内,一共900余本。载着这些珍贵的文物和历史的印记,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几经搬迁。进入21世纪后,图书馆墙面开始变得斑驳,水道管网也因“服役”时间过长经常出问题,尤其是渗水,这对纸质文物、书刊来说尤为致命。

    经过多年论证,2021年,图书馆终于开始修缮。今年10月26日,正值北京大学医学部办学110周年,当天,修缮完工的图书馆也正式重新启用。新启用的图书馆修建了全国高校第一家地下智能书库,这使其藏书从60万册变成90万册,还可以把宝贵的地上面积释放出来——图书馆内读者的座位从原来的600个增加至1200个。

    从设计理念上来说,1989年建成的原图书馆中,借、阅、藏的功能是分开的,这样留给读者学习的空间很小。张大庆说,按照现代图书馆的理念,所有的书应该都是开架的,读者可以自由阅览,这样会大大提升阅读体验。

    张大庆进一步解释说,在原来图书馆的模式下,如果一个学生想要查阅资料,会去借阅指定书目,如此学生获取的知识可能变得局限,自由阅览的环境则更加开放,有助于学生打开思维。

    医学图书馆主要收藏医学类书籍,并为教学、科研和临床服务。与此同时,为兼顾读者对人文社科类书籍的需求,图书馆还收录了很多人文社科电子版图书供读者选用。

    值得一提的是,新图书馆还修建了20间可容纳3到10人不等的研讨室,研讨室内配有网络端口、投影仪等设备,老师和同学们可根据需求在网上预约使用。图书馆重启后,这些研讨室很受师生欢迎,预约常常处于爆满状态。

    100年来,这座图书馆见证了西方现代医学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时光易逝,知识的载体、求知的渠道可能会发生改变,但沉淀下来的悬壶济世的医德却会历久弥新。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11月21日 03 版

这位95后“巧手”对话古代工匠
这座医学图书馆100岁了
医学生唱大戏 修术更修心
微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