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3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学者看法

把握雷锋精神形成的文化机理

李逢秋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3月14日   10 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5000年优秀中华文化和我们红色革命文化的结合。这一重要论述表明,雷锋精神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形成并获得巨大的生命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相契合是分不开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雷锋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革命军人,很自然地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厚的营养,从中也能够找到雷锋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比如“讲仁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之一,这是对一种普遍的同情心、怜悯心与关怀感的表达。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们会发现,“爱心”是雷锋精神总的基础。正是从旧社会“无家”到新社会“有家”的亲身经历,使雷锋内心充满的感激之情成为大爱。他从最纯朴的感恩思想出发,把中国共产党比作母亲,最终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核心思想,升华为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升华为对人民的深厚情感。还有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奉献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这些不仅都是雷锋精神的体现,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纵观雷锋精神形成的过程就不难发现,革命先辈与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以及红色革命文化经典,直接为雷锋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红色革命文化根基。可以说,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形成雷锋精神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之一。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幼年的雷锋就已经在地下党员彭德茂的指引下,出色地完成过张贴传单的革命任务。参加工作后,雷锋接触到了张兴玉、赵阳城、余新元、韩万金、王良太等经过革命战争年代洗礼的革命先辈,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直接得到了红色革命文化的熏陶。雷锋阅读过大量红色书籍,比如《鲁迅小说集》《跟随毛主席长征》《王若飞在狱中》等,也观看过《聂耳》《洪湖赤卫队》等许多红色影剧……郭亮、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赵一曼、王若飞、安业民和向秀丽等英雄人物不仅成了他心中的偶像,他也从他们身上汲取到了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雷锋在日记中曾写道:“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中,我想起了黄继光,浑身就有了力量,信心百倍,意志更坚强。我每次外出执行任务或在最复杂的环境中,就想起了邱少云,就能严格地要求自己,很好地遵守纪律。”毫无疑问,红色革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雷锋的精神世界,为雷锋精神的形成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红色基因营养。可见,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滋养,雷锋精神的形成也就无从谈起。

    思想上的飞跃是真正的飞跃,精神上的升华是真正的升华。正是基于对雷锋这位英雄模范人物的再解读,对雷锋精神形成历史的再回顾,可以形成这样的认识:社会环境决定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形成于社会环境、又必然要反作用于社会环境。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不仅着眼于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学雷锋、人人做雷锋的生动局面,更要注重学雷锋活动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价值力量。只有深刻认识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价值力量,才能更加自觉地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作者系抚顺雷锋学院副院长,此文为长沙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

李逢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3月14日 10 版

坚定信心·稳中求进·推进高质量发展
把握雷锋精神形成的文化机理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
科学把握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