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郑佳虽然还是一名住院医师,但已经成为副研究员,这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改革人才评价体系之前是很难发生的事情。彼时,在北大医院,像郑佳这样的临床医生,需要先从住院医师升为主治医师,然后再过5年才有资格申请副高职称。
6年前,郑佳从北京协和医学院毕业后入职北大医院。入职后的第二年,郑佳成功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项目申请成功后,郑佳科研压力更大了。因为此前没有副高职称,无法自己招收学生,而且副高及以上职称才能获得的其他资源也和她无缘。
面对众多像郑佳这些青年医生的困境,北大医院改革人才评价体系。“让年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某个领域先‘突出去’,然后再补短板,从而让年轻人更快速地成才。”北大医院副院长李航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郑佳的获益只是北大医院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效果的冰山一角。李航回忆,人才的精准培育多年前就被提及,但直到近期才真正落地,并且开始加速推进,特别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后,北大医院将人才评价体系工作推入了一个新阶段。
精准培育的前提是充分调研
今年4月以来,北大医院党委以问题为导向,将开展主题教育的过程与成果同医疗服务改革举措相结合,同医务人员的期盼相结合,同医院的高质量发展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涌现出不少具有特色的亮点,推动全院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据了解,北大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已形成12项调研课题总目录,其中包括李航负责的“以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建立多维度评估指标体系”。
北大医院招收的第一批学者型医师将于8月入职,如何对这些学者型医师进行成长监督与精准培育,是李航目前正在调研的一项工作。
李航解释说,学者型医师首先是一名合格的医师,其次还要有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学者型医师的发展推动整个医院体系的改革。学者型医师需要临床、学术“双肩挑”,其要求高于普通医师。
医院科室众多,如何让学者型医师适应所有科室的发展是一项必须解决的难题。在调研过程中,有些发展相对滞后的科室向李航反映,科室本来就不太好招人,如果把标准提高了,那科室会更难。
针对这个客观存在的问题,李航说,促发展必须实事求是,不同临床科室的需求需要精准解决;还要实现“正式职工-合同制-派遣制”的多维度人才招聘、培养和充分利用。
为了给所有在院人员提供成长支持,医院鼓励合同制医师继续往硕士、博士深造,表现优异的合同制医师有望未来进入学者型医师的行列。
李航说,必要时还会招聘一些派遣制员工,帮助分担医生、护士整理文件、量血压等工作,让医生把更多精力专注于看病。
可以实现如此精准分级的基础是精准调研,精准调研的前提是体量足够大的全方位调研。青年医生做什么,医院就考评什么。为了可以准确地将科室的主要工作纳入评价体系,北大医院调研了考核对象的意见、科室高年资医生的意见、医院领导的意见,以及病人的意见。大量的调研工作像地基一样,让改革后的人才评价体系牢固而有效。
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评价体系改革
38岁的范宇是一名泌尿科医生,他于2012年正式入职北大医院。范宇的成长经历几乎涵盖了北大医院评价体系的变革过程。受益于北大医院评价体系,范宇现在已经成为一名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近几年,作为项目执行人,范宇参与了治疗尿路上皮癌的一款前沿新药的系列研发项目。该研发由北大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共同完成。
北大医院改革人才评价体系后,像范宇所参与的这项药物研发工作也被纳入了评审体系。尽管药物研发的失败风险大,但即使失败,在评价体系中,这项工作也是加分项。范宇表示,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大的鼓励。
李航说,改革评价体系的前提是首先要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然后才能具体落实评价细则。作为国内名列前茅的一家教学医院,北大医院不仅要为患者看好病、服务好患者,还要制定新的诊疗路径、方法,做好行业的前沿工作,此外,还要彰显公立医院的社会价值属性。
2018年,范宇参加援藏工作,面对的西藏患者整体年龄偏大,会说汉语的很少。范宇曾带着一位患者家属完成了病房44个床位的查房工作。范宇想,在给这些患者看病时,如果能有一份藏语版并与国际接轨的规范下尿路症状评分量表,将会大大提升看病效率。在范宇的推动下,历时两年多,这份评分表被翻译了出来,并取得了跟中英文原版量表同等的诊断效能。在晋升副主任医师过程中,范宇的援藏经历是有分量的晋升加权。
除了短期效果,对人才的激励更应该看重长远发展。作为一名过来人,李航说,目前受益于新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精准育才的年轻人,再过10年、20年,等他们到了四五十岁时,“我觉得他们的成就和对社会的贡献要比我们这一代人更大”。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