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如今以登高、敬老为节日主题。古时重九日内涵、活动比当下丰富得多。清人孔尚任《节序同风录》“九月初九”条记录当天活动有37项。如都来一遍,肯定累得够呛,但也看得出古人对重阳节的重视。将孔尚任记载的民俗活动做一划分,大体可分三类:祈福、吃喝、出游。
重阳日“作绛囊,盛茱萸,佩臂上,辟灾”。“绛”意为红色,茱萸也是红的,而红色在国人看来能够辟邪。唐代重阳插茱萸习俗已非常普遍,王维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让茱萸成了重阳节的代名词。以茱萸为辟邪之物,一方面取其颜色,另一方面则在其功用。茱萸果实形似枸杞,却不像枸杞那样香甜,而是味道辛辣。国人食用辣椒的历史并不很长,在辣椒被广泛食用前,想获得辛辣味道,多采用茱萸和花椒。随着辣椒普及,茱萸退出调料行列,现在鲜有用茱萸佐餐的了。而正是这味觉的刺激,让古人认为茱萸有杀菌消毒作用,便也将其列为驱邪之物。
菊花浸酒,盛以椰子杯,曰“日浆”,又曰“桑落酒”,饮之清目。采黄菊、茯苓,以松柏枝合服之,延年。这都是孔尚任记录重阳日要完成的活动。重阳节菊花与茱萸同样重要,且有后来居上的架势——大量重阳活动围绕菊花展开。
菊花酒,用酒浸泡菊花,将其中有效成分萃取到酒体中再佐之以其他药材,是重阳当令饮品。重阳菊酒可搭配花糕。重阳花糕出现不晚于宋代。花糕由多层面饼叠落而成,中间放置枣、杏仁、松子等干果,大者高至九层。现在仍有糕点铺制作重阳花糕,但较古人少了两般趣味。一是古人在花糕顶上用面捏几只小鹿,再插上小彩旗,就叫“食禄糕”。宋代人则捏狮子、蛮王,称为“狮蛮”。二是卖花糕的伙计头上要带吉祥字。两者结合起来,就像如今一个头戴兔耳头盔的外卖小哥,给您送来一只带有卡通图案的裱花蛋糕。重阳花糕也有多种样式,可做成菊瓣形状,称为“菊花糕”。
重阳赏菊是一件快事,可以用菊花搭成门廊做“菊洞”,也可以用几百盆菊花堆叠成“菊花塔”,增添赏菊的乐趣。赏菊以外,重阳另一个重头戏是登高。现在说到登高就是爬山。古人并不都有出城爬山的条件,所以他们爬城墙也是登高。不爬城墙,就在城里找一座有塔的庙,爬塔还是登高。北京皇家园林北海琼华岛上有一座著名的白塔。民国初年,北海辟为公园,这座白塔曾为北京市民重阳登高的首选。
明代宦官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了特别不好动、几乎不离开紫禁城的万历皇帝去哪登高。曾经热衷在北京搞建设的嘉靖帝在紫禁城西边盖了七层的高台“兔园山丹冲台”,也叫“兔儿山”。这座台像一个放在地上的海螺,需要盘旋而上。万历年间在台顶上加盖了一座亭子,成了重阳登高的去处。重阳礼俗中一个主要的吃食是兔肉。可惜这座兔儿山在清代就无存了。
清朝重阳还是女儿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如果不能回娘家,父母、本人面子上都不会太好看。
现在重阳是老人节,老人在这天登高,一根称手的拐杖十分必要。古时向老人赠杖是隆重的礼节,赠杖的时间就在重阳之前的仲秋。《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仲秋之月,县道皆按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这玉做的杖首必须雕刻“鸠”,古人以鸠为“不噎之鸟”,祝愿老人吃饭也不会噎到。
得到拐杖的老人正好可以持杖登山,不过“满城风雨近重阳”,却也难保不为一场秋雨打搅了登高的兴致。古人索性用重阳有无雨来占卜,重阳无雨则一冬多晴。老北京的皮货商人认为,重阳天晴今年皮货就卖得贵,下雨皮货就卖得贱,亦是在浓郁的节日氛围里增添了一点现实的味道。
辛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