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网报道,近日,一位身高170cm、体重286斤的“大码”女生乘坐高铁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当事人付豚豚(化名)靠硬挤才能坐进二等座,且整个人会被卡住,小桌板也放不下来,虽已尽量靠紧窗边缩小体积,但身体还是会超出座位打扰邻座。付女士介绍,她曾因体重焦虑而患上情绪性暴食症,不敢出门和面对外界的声音,她已有两三年没有坐过高铁。今年,她终于鼓起勇气,决定把平时不敢做的事情都做一遍,并记录下来,让人看到“大码”人群的真实处境。
一般人可能无法想象,一个身体健全的成年人会把“去游乐园”“坐地铁”“坐高铁”这种事列为“不敢做”的事。但看到视频中的女生因为肥胖而窘迫的样子,再看到视频评论区那些尖刻的嘲讽、无情的批评、满满的嫌弃,我们或许就能理解,她做这些到底需要怎样的勇气。
对付女士来说,更难的是把这种“不完美”公之于众,拍下那些尴尬、笨拙的瞬间,交予公众评判。人的本能是向外展示自己最光鲜亮丽的部分,谁喜欢被人评头论足呢?特别是肥胖人士,从小到大的成长道路上,最不缺的就是嘲笑。但她甘愿把自己当成是一只被解剖的麻雀,放到公共场域,希望以此发声,为同样处境下的少数人争取合理空间。
把肥胖与懒惰、贪吃、缺乏自律等同起来,是没有科学依据的。2020年3月4日,是世卫组织倡议的世界肥胖日,《自然》子刊《自然医学》发表了一份国际共识声明,呼吁停止对肥胖的污名化。专家组成员表示,并未发现支持肥胖人士所遭遇污名化的科学证据,反而揭示了会引起肥胖污名化的一些错误观念。
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并不是好吃懒做,而是与生理、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还有一些肥胖是病理性的,比如先天性疾病、激素紊乱、服用某些药物导致。总之,肥胖并不是某种审美上的“缺陷”,也不完全取决于个人选择和个人意志。
从这个角度说,“大码”人士将自己的出行难问题放到公共舆论中去讨论,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公共政策的特殊性就在于,一方面要满足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另一方面则要兼顾少数人的权益。比如,公共道路满足了大多数健康者的行走需求,但正因为看到了少数行走不便者的需求,才有了无障碍通道。
同理,虽然目前的公共交通工具未必能马上解决“大码”人士的出行障碍,但多做一些努力是可以且应该的。高铁上有专门放置大件行李的位置,那么,为“大码”人群提供一些可选择的座位,又有何不可?而且,这种更大空间的位置还不一定只为“大码”人士服务,对携带婴幼儿的成年人来说,也是友好的。
理解少数人的需要,推进公共政策的兼容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毕竟,我们谁也不能保证自己永远不会成为“少数人”。
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