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1月1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第十八届挑战杯回眸

踏着泥土传播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1月16日   05 版)

    项目展示现场。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供图

    红色文创、茶事纪录、怀梆戏曲……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现场,有一批以乡村文化为主题的项目,透视出大学生们振兴乡村文明的浓浓情怀。

    文创宣传让红色文化渲染乡村

    在“挑战杯”决赛现场,一个作品展示摊位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成为青年学生们火热的“打卡地”。

    摊位上摆放着文具、钥匙扣、保温杯、小玩具等文创作品,负责作品展示的同学则在大声“吆喝”着向来来往往的参观者作介绍。

    这些作品是由长沙理工大学“藝力量”团队和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杨柳镇4个村的村民共同完成的文创产品,产品中的IP形象是一个长着牛角、身穿红军服、耳朵两旁佩戴装饰物黄精(一种中药——记者注)的可爱人物,艺术团队将其命名为“黔印印”。

    “牛角、黄精都是杨柳镇的特色,我们将这些民族元素融入IP形象中,让其变得更加亲民,当时还有很多村民热情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墙绘‘黔印印’。”“藝力量”团队指导老师高海说。

    2023年6月,项目团队刚成立时,团队便通过印江县木行镇政府与杨柳镇政府取得了联系,成为首个以杨柳镇文化为主进行红色文化、民族文化艺术作品创作的艺术团队。

    “入驻”杨柳镇的过程并不顺利。“藝力量”团队指导老师万馨表示,杨柳镇地处偏远,从印江县政府到杨柳镇驱车要两个多小时,山路颠簸,也没有民宿可供住宿。“我们带领学生第一次去调研时只能打地铺。”万馨笑着说。

    但是艰苦的环境反而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前期调研工作完成后,7月初学生们便马不停蹄开始了产品的设计、创作。此时红色文化资源的地域分散、宣传模式无明显亮点成为师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团队对宣传模式进行创新。经过实地调研、访谈收集到322份录音和1578份调查问卷,最终筛选得到1436个有效样本。根据积累的丰富素材,团队推出了经过整合的红色记忆档案,囊括了印江县的红色故事、典型红色人物事迹和红色遗址等资源,并将红色档案中提炼的红色元素与当地特色产业、民族元素相结合,搭建出集200多个红色元素于一体的数据平台,做到了元素“随使随用”,有效解决了资源分散的问题。

    数据平台搭建完成后,团队利用红色平台提取元素,设计出数字化拟人形象“黔印印”,并针对不同人群开发对应产品。“我们通过这些实现了红色文化群体的受众最大化。”团队成员、长沙理工大学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学生王珮瑶说。

    长沙理工大学从2009年起便与湖南的不同乡村展开合作,进行红色文化宣传,同时不断追寻革命足迹,从湖南“破圈”走入红色贵州。

    “‘挑战杯’决赛是比赛的终点,也是我们宣传红色文化走入贵州的起点。”长沙理工大学团委书记杨晨对参加“挑战杯”的10名同学寄予厚望。

    用影视记录山上的春茶

    “挑战杯”决赛现场,一阵茶香在一个摊位上弥漫。桌子上摆放着茶壶、茶杯,两位选手正在给前来参观的人沏茶,一旁的电视屏幕中播放着茶农上山采茶制药的纪录片。

    这两位选手来自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一旁播放的纪录片名为《黎·一方草木》,记录了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茶农的采茶、制茶经过。

    2022年4月1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调研,了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情况。2023年7月10日,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情系椰岛·绘梦乡村”教育关爱服务团调研组前往毛纳村及五指山市毛阳镇牙胡村开展社会调研。

    毛纳村位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南麓。由于山地多、耕地少、气候湿润、土壤微酸,毛纳村村民大多以种植大叶种茶作为收入来源。

    “王阿婆是黎族歌舞队的队长,我们在她的介绍下了解、接触黎族的茶、药文化,最终拍摄出纪录片。”项目负责人、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李学鑫说。

    在这个尚未完全开发的小山村里,茶农主要凭借“刀耕火种”的方式进行采茶,采集之后在小作坊中制茶。

    与普通采茶不同的是,毛纳村的茶农采茶时间在清明前,并且只采茶叶最嫩的部分。“他们采茶时都是用手一片一片捏下来的。”李学鑫说,这样采制的茶叶散发着清香。

    “农村的‘空心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黎药面临着如何接续传承的困境。”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教师蔡挺作为带队老师,提出了“用镜头定格时间”的记录方式。

    黎族人多是小时候跟随长辈上山采药,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黎药知识。而当代年轻人普遍偏向于去城市发展,不再愿意顶着炎炎烈日上山采药,使得黎药传承出现困难。

    “我们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记录采药、制药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让更多人了解五指山毛纳村,了解黎族茶药,从而加入黎族茶药的保护传承中。”蔡挺说。

    在拍摄过程中,语言、环境是团队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海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同时毛纳村山路崎岖、湿滑,导致团队在拍摄时经常要“手把手、背搭背”,同时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蚂蟥、蛇类。

    “我们的指导老师是海南陵水人,懂得海南话,可以充当我们的翻译。”李学鑫笑着说,团队成员的相互鼓励、相互支持也让他们逐渐融入当地的生活。

    如今,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学院已经连续3年在五指山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被新华社、海南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影响日益广泛,成为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让怀梆戏曲在乡村“生根”

    怀梆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学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验班的大四学生陈亚男不仅想将其记录下来,还准备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乡村多种类的戏曲教学。

    陈亚男出生于梨园世家,自小学四年级便被送入戏曲学校学习。在家人的影响下,陈亚男从小便喜欢戏曲,在大三了解到怀梆戏曲即将失传后,大四便加入到豫西北国家级非遗怀梆教育的实证研究项目中,下乡当起了戏曲老师。

    怀梆因流传于古怀庆府地区而得名,流传范围为今河南沁阳市、焦作市、新乡市等地。由于传承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并且这一剧种相对小众,导致许多外地人并不知道这一曲目,也为它的传承、推广带来了困难。“我是商丘人,以前我也没听过怀梆戏曲。”陈亚男说。

    在教学过程中,陈亚男的主要学生是农村的三、四年级小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没有听过怀梆,“有的孩子一开始会觉得怀梆难听”。

    然而曾经有过教学经验的陈亚男并没有被难倒,她会先换上戏服、画上妆容在课上为同学表演一段怀梆戏曲。“小朋友比较活泼、好奇,也愿意接受这种通过身段、手势、眼睛进行表演的方式。”陈亚男做了一个戏曲中的表演手势解释道。

    如今,即将大学毕业的陈亚男选择回到家乡商丘支教,当一名音乐教师,同时挖掘戏曲中的红色元素,为宣传怀梆戏曲、助力乡村振兴努力奋斗。

    相比于去大城市工作,她更明白在看不见的农村深处有学校更需要她,同时在教授过程中她的个人价值也得以体现。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李瑞璇 记者 樊未晨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1月16日 05 版

踏着泥土传播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
大学生有解:稼穑之苦耕耘之痛
“抱团共治”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问题与对策
黑龙江鸡西:推广“活力篮球”以球育德新模式
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聚青春之力,塑优秀师资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