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2月2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青春角色

中国高铁智能化建造因这群青年而改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2月28日   07 版)

    2月14日,农历正月初五,中铁电气化局集团集大原高铁项目部资源管理中心接到一项紧急生产任务——现场急需一批高铁接触网腕臂。

    当时,腕臂预配工人正在休假,现场值班人员并不清楚腕臂预配具体要求,人工预配作业难以实现。

    了解到情况后,技术人员立刻远程指挥值班工人,启动腕臂自动化预配生产线。“虽然值班工友没预配经验,但有生产线在就没问题。”技术人员颇有底气地说。

    开电源、电脑,补充物料,现场准备就绪后,技术人员远程控制电脑,利用自动化预配生产线一小时内就完成了11套腕臂预配任务,相当于9名工人一小时的工作量。经现场人工逐一检查,预配尺寸、相位、扭矩等全部满足要求。

    事实上,这套腕臂自动化预配生产线与另一套整体吊弦自动化预配生产线早就成为项目现场预配工人的“神器”。研发生产出两个“神器”的是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北京电气化公司电气化装备研发中心(以下简称“装备研发中心”)。

    春节前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程到装备研发中心采访。记者发现,与以往采访过的研发中心相比,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一处“藏”在道路深处的院子,如果没人引路,很难将这里与我国高铁“四电”工程(电力、电气化、通信、信号四大系统——记者注)工器具研发中心联系起来。而研发创造一系列高铁电气化生产装备“神器”的主力军,是一群孜孜追求的年轻人。

    众所周知,高速列车是通过电力驱动行驶,而列车接收稳定电能的关键,直接取决于列车受电弓与上方接触网的连接,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弓网关系”。

    作为支撑保持良好“弓网关系”的核心,腕臂、吊弦是电气化铁路建设的关键设备。尤其在列车时速350公里的状态下,两者任何细微误差都会被无限放大,导致高铁无法正常行驶。因此,提高设备的加工精度,对维持列车高速稳定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位曾在生产一线工作多年的工人告诉记者,以前腕臂和吊弦安装与维修大多需要现场临时组装,“大家找块空旷场地,每人推着小车卸下原料,逐个安装”。一个普通的接触网腕臂的重量可以达到50-80千克,安装工人需要在高空中长时间进行搬运和安装,不仅身体负荷大,还很难满足高精度的安装要求。

    2016年4月,京张高铁开工建设。京张高铁连接北京、张家口,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重要交通保障设施,全长174千米,是我国第一条设计时速达到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承担了京张高铁全线牵引供电系统建设任务,而装备研发中心则承担了接触网腕臂和吊弦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工作。

    装备研发中心是2018年在中铁电气化工具公司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主要工作是围绕施工中的痛点和难点,进行精准对标的工器具设计研发。“自成立之初,务实创新就成了我们团队努力的方向和原动力。”装备研发中心党支部书记刘英杰说。

    “与其他零件相比,腕臂和吊弦更规整,因此适合于标准化生产。”装备研发中心经理、现任青年创新工作站负责人刘志兵解释,研发自动化预配生产线,目的就是改变以往手工生产加工的传统模式,实现预配工作的智能化改造。

    起初,接到研发任务后,装备研发中心计划与外部厂家进行合作研制。可由于外部企业对高铁“四电”工程并不了解,只能机械地按照笼统的需求生产,研制出来的设备要么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要么卡在最后一个不对口的螺栓上,让人干着急。

    于是,这项紧急又重要的工作,最终又落到自己人手里。为了能顺利完成,装备研发中心抽调各部门青年技术骨干组成青年创新工作站,人员涵盖电气、机械、软件等各专业人才,所有人与预配车间主任住在一个楼里,大家连轴转,夜以继日地集体攻关全流程各个环节的各项难题。

    曾参与腕臂自动化预配生产线研发工作的刘洪生告诉记者,为能尽快研制成功,项目青年被分成3个独立设计小组。方案设计期间,小组间不允许交流,每个小组独立提交一套完整方案。最后,以3个方案为基础,详细分析优缺点,汇总成统一方案,以便尽可能规避设计中的疏漏,保证成功率。

    “没控制系统就自己编程,需要高精度零件就自己动手,缺少实验场地就自己创造。”刘志兵说。由于整个研发过程毫无经验可借鉴,项目青年只能一头扎进车间,通过实验不断摸索,历经上百次调整、测试,再调整、再测试,才最终成型。

    即使设计、实验如此严谨,问题还是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出现。

    刘洪生还记得,当腕臂自动化预配生产线初具雏形、搬到生产一线调试时发现,现场用于组装的零部件螺母方向与设计时的方向竟然不一致,“设计的螺母是自下而上拧进螺栓,但实际上却需要自上而下进入。”刘洪生说,就是这样一个细小的差别,就需要推倒重来,对设计方案进行系统性修改。

    为解决问题,大家全部吃住在工地临时搭建的简易工棚中,加紧修改方案,最终用了一周时间,终于赶在验收前完成了调整。

    如今,由青年创新工作站参与研制的腕臂、吊弦两套自动化预配生产线已经彻底克服由于人的行为偏差而引起的预配精度不够、力矩不达标等隐患,将所有零部件精度误差控制在正负1毫米以内,力矩误差控制在正负2%以内,填补了世界电气化施工智能建造领域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不仅如此,在青年创新工作站的助力下,装备研发中心还生产出高铁锂电精密拧紧系统、背负式锂电电连接压接设备、接触网激光检测仪、接触网智能诊断系统等一大批投入生产实践的高效工器具,并应用到雅万高铁等众多国家重点项目和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标杆项目中。

    自成立以来,装备研发中心累计获得国际国内专利13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类奖励25项,2022年,青年创新工作站荣获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称号。

    值得注意的是,装备研发中心年轻人的创新步伐并没停下,在“应用一代、储备一代、预研一代”的总体思路下,全体研发人员持续加强对产品的迭代升级。

    “正是有了这样一批爱钻研、肯吃苦的年轻人,公司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创新产品,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助推了中国高铁智能建造的快速发展。”中铁电气化局集团北京电气化公司总工程师李育冰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宝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2月28日 07 版

中国高铁智能化建造因这群青年而改变
南京工业大学:团员青年寒假到基层报到
泰山科技学院:小切口服务释放社区实践大能量
黑龙江鹤岗市兴安区举办青年企业家主题活动
黑龙江萝北:青年人才与县域高质量发展双向奔赴
“齐鲁富民贷”成助农富民好帮手
河南许昌:“暖心电”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