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发文,要求在全国推广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创新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建立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方面。
对此,上海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表示,作为一块国家试验田,上海自贸区的意义必然是全国性的。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推广是自然而然的,就如同自贸区生长一样,它也势必面临多重的考验,其中首先就是政府本身能不能自我革命,适应新的规则,向国际标准靠拢。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这不仅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连资本市场也发生暴动,相关概念股连创新高。当时人们已经意识到,棋子虽然落在上海,但用意却绝非限于一隅。这个28.78平方公里的地方将追步当年的蛇口,为新一轮改革开放奠定基石。一些机构更是对金融领域的改革创新抱着更大的希望。
一年多过去,上海自贸区确实进行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很多人将这些尝试归纳为四大方向:政府职能的转变,负面清单的建立,服务业的开放,贸易的便利化。曾经参与上海自贸区方案设计与研究的陈波则加上了“金融改革”和“法制化改革”。
他的评价是:“政府职能转变”走得最好最快,走得最深入人心;尽管负面清单在瘦身,但对外商、民企的实际吸引力并没有那么大,也缺乏配套法制改革和市场公平机制,还不尽如人意;服务业的开放,基本满意;贸易形式多样化,发展离岸贸易和期货贸易,基本满意;自贸区新型法律法规的创立和探索正在进行中;金融改革步伐低于市场预期。
陈波说,在上海自贸区,政府职能的转变非常显著,事前的审批变成了事中、事后的报备,大大提升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官员寻租空间。“举一个最简单的数据,以前的审批制下,一般的企业要拿到营业执照需要等三到六个月,要准备很多的材料,要走很多的政府部门;现在的报备制,企业只需要走三个工作日。”
上海市政府领导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上海自贸区对中国政府职能转型的借鉴意义很大程度上在于“革审批的命”。“我当市长当了十年,也做了很多审批,现在上海市政府也还有很多审批。今后的市长们,不会像我们过去那样,审批那么多,这个职能必须转变。”
在国务院要求推广的改革试点经验中,政府职能转变列为第一条: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备案制、涉税事项网上审批备案、税务登记号码网上自动赋码、网上自主办税、纳税信用管理的网上信用评级、组织机构代码实时赋码、企业标准备案管理制度创新、取消生产许可证委托加工备案、企业设立实行“单一窗口”等。
不过,陈波认为,推广自贸区的经验也是很大的挑战,甚至过于它的创立。“首先政府自身的水平能否跟得上。现在报备制了,官员们能否在事中事后发现问题,快速解决问题?”他还特别提到,金融监管对官员的知识水平、监管技能要求非常之高,一旦出了事,影响会很大,这可能是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创新上略显迟缓的原因之一。
陈波还指出,官员本身也是一个利益集团,而自我改革又是最难的。现在,释放的红利是给业界的,不是给他自己的,他肯定会有惰性。以前他的工作都是轻车熟路,坐坐办公室就完成了,现在他要学习新业务,要实地去监管,绩效不会马上出来,还可能犯些错误,他当然不会心甘情愿。何况,这次改革是收缩官员的权力,寻租空间也下降了,他怎么会积极主动?!
“活儿多了,利儿少了,抵制会变得暗潮涌动,让推广变得坎坷,很慢,问题层出不穷。”他说。
事实上,人们对官员能否“转型”的担心是普遍的。搞了一辈子审批的人还能干别的么?上海市的领导也坦言,第一年过渡得比较好,更难的在2015年和2016年。即便比较好的第一年,“政府大多数部门承受了很大的压力或冲击”。
大上海尚且如此,别的地方可想而知。
本报记者 董伟 实习生 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