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1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救援甲板上的“红十字”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医疗队“东方之星”客轮救援纪实

通讯员 彭绍荣 本报记者 雷宇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16日   03 版)

    6月2日是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接受上级检验评估考核的日子。然而,一条军令却先于工作组的考题,摆到了医院党委和全体官兵面前。

    2日7时05分,医院总值班室接到紧急命令:迅速组建医疗救援队,立即赶赴湖北监利,参与“东方之星”号翻沉客轮医疗救援工作。15分钟后,医院召开常委会,成立医院应急救援指挥部,启动应急救援方案,救援工作全面展开。

    “神经外科华沙报到,心胸外科刘勇报到,骨科李智报到,急诊科程青报到……”38名医疗队员在接到出征命令30分钟内,携带个人装备,准时赶到办公楼前集结完毕。

    8时30分,装载1个基数战救药材以及除颤仪、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急救器械的6台救援车辆集合完毕。第一批医疗队冒雨启程,奔赴救灾现场。

    送走第一批医疗队,医院救援指挥部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组建第二批救援医疗队。10时整,医院紧急调配12个专业的33名医疗技术骨干和5名勤务战士组成第二批救援医疗队,并迅速出发。

    从武汉到监利200多公里的路程,救援队员从出发那一刻起,就投入了“战斗”。

    “伤者必须立刻吸氧”、“检查外伤情况”、“清理呼吸道”……一路上,专家们预设病情,相互探讨,拿出不少救治生还者的预案。

    11时10分,第一批医疗队到达监利救援指挥部。他们一刻不停,查看现场后选择在离出事船舶最近的航道施工船上开设了医疗点。

    此时的监利,一会儿下雨一会儿晴天,闷热难耐,焦急待命的医疗队员们,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他们的目光始终望着距医疗点两公里外的“东方之星”号客轮沉船水域。

    “坐等任务不行,搜救出水的幸存者一刻不能耽误,我们必须到搜救最前沿去。”武汉总医院院长周赤龙随即带着4人医疗小分队乘海事船前往大马洲水道,登上了紧靠“东方之星”的救援船甲板。

    作为唯一一支一直坚守在紧靠“东方之星”救援船甲板的医疗队,一场持续七天七夜的守望和救援就此展开。

    6月2日15时,水下通知,有一名被救者将浮出来。

    周赤龙带领普外科医生张翌抬着担架冲向倒扣的“东方之星”船底板,尽可能靠近那根系着潜水员的绳子。黑色的潜水罩一露出水面,周赤龙和张翌就弯下腰,将获救者陈书涵从水里抱上来。

    救援船甲板上,各类心肺复苏药品、抢救溺水所需的器材早已就位。陈书涵被托出船体时,全身剧烈颤抖,浑身是油,呼吸急促地说:“我好冷。” 

    “呼吸急促,心跳120!”护士长曾尟梅边测量边为医生阳光报送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医生立刻进行急救。经过10多分钟的现场救治,陈书涵的生命体征慢慢平稳,医疗队员随海事船将其后送医疗点进行进一步救治。

    对陈书涵的成功抢救极大地鼓舞了医疗队员们。潜水员抱人出水,医疗队员就冲上前,把人从水里抱出来,第一个动作就是去摸他的脉搏。

    因为救援船甲板展开面积有限,其他医疗队员只能一直在岸边码头值守,随时准备抢救前方后送搜救出来的幸存者。

    夜幕降临,岸堤上的几名医疗队员乘船登上甲板增援,甲板上的医护人员原本可以轮班休息,可谁也不愿走。

    6月3日3时50分,潜水员再次传来信息:“在水下摸到一个人。”医疗小组立刻按计划在倒扣的东方之星游船底板上展开急救设备,遗憾的是检测发现,对方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

    这样的努力和期待一直持续到6月8日9时05分,救援现场所有船舶同时鸣笛3分钟,搜救人员集体为遇难者脱帽致哀。

    刺破长空的汽笛声响起时,武汉总医院医疗队洪求兵、张波、李智、曾尟枚、徐娟、董玉梅6名队员正在“东方之星”船体二楼进行地毯式搜索。在救援现场的甲板上坚守了100多个小时的医疗队员们,直到这一刻才肯相信,他们守护多日的“东方之星”可能再不会有生命的奇迹。

    从3日早晨开始,潜水员抱出来的人越来越多。医疗队员首先去查看有没有生命体征,然后小心地整理遗体、稳妥地抬上担架,轻轻盖上床单,转交到前来接应的战士手中。

    从水中将遇难者遗体托上担架是个体力活。由于江水长时间浸泡,遇难者遗体的重量几乎是原体重的两倍。为了不让遇难者遗体磕碰到船体,医护人员手拉着手延伸到水边,然后将自己的手臂伸进浑浊的江水中将遇难者托起……

    为了保护逝者的尊严,医疗队员小心地把逝者的眼睛、嘴巴轻轻合上,把他们被江水卷起的衣服整理整齐。衣服被冲走的,就用被单把身体盖上。

    船体扶正前,一些遇难者遗体从船舱漂了出来,医疗队员和某舟桥旅的战士们组成临时分队,乘坐冲锋舟拉网式搜救江面上发现的遇难者。“每打捞上一具遇难者遗体,我们就一直护着他,把他放在担架上,要想办法固定起来,因为船在水中是晃动的,抬着的时候,颠簸中可能滑下来。”医疗队员曾尟梅说。

    6月5日21时许,“东方之星”船体扶正后,医疗队员和舟桥官兵分为若干个搜救小组,带着强光手电进入船舱。“遗体经过江水浸泡后极易造成二次损伤,不能直接拖拉。”医疗队协理员万劲松带着5名舟桥战士,用肩膀一次又一次扛起压在遇难者遗体身上的重物,并用身体护着遗体,将他们轻轻地托上担架。直到任务完成后,他才发现肩膀上掉了一块巴掌大的皮。

    在专业破拆力量的帮助下,救援人员在四层一个墙角边发现船体内最后一名遇难者遗体。医疗队员深深地三鞠躬,“让我们带您回家吧”。

    6日4时左右,船舱内上的搜救任务基本完成,队员们的体力早已透支到了极限。这时,医疗队接到指挥部再组建两个攻坚组的命令,军区卫生部刘成勇副部长火线动员,队员李智第一个站了出来,其他队员也纷纷主动请缨。

    据周赤龙介绍,医疗队员没有人休息,没有人睡觉,没有人吃饭,但是谁也不愿意下“火线”。

    女队员董玉梅和另外3名队员负责现场消杀,背着三四十斤重的喷雾器从船舱一层爬到四层,再从四层回到一层,不放过任何一个边边角角。董玉梅的脚被铁钉扎穿3次,直到船舱大搜救任务结束才上岸进行简单处理;队员罗桃娇因为连续发烧低血糖,两度晕阙,但她拒绝了周赤龙要求她上岸休息的建议,哭着说“能让这些遇难者尽快安全地回家,也许是我们最后能尽的一点绵薄之力”。

    “在灾难面前,我们无能为力,那就照顾好他们的最后一程吧!”曾尟梅说。

    本报武汉6月15日电

救援甲板上的“红十字”
两岸青年研讨自贸区下的金融合作
2015年全国城市街道区域化团建骨干培训班举办
“向上向善好青年”分享团走进苏豫湘桂内蒙古
浙江:让所有农村孩子念好书
用书香为荆楚青年点亮厚重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