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大地上,有一个大写的“人”字。厚重的一撇是长城,那轻盈的一捺则是运河。
400多年前,20多岁的江阴青年徐霞客,就是从京杭大运河北上山东,此后又多次沿着运河出行,行走于山水之间。
如果说,一本《徐霞客游记》,是一个行者追寻求索的人生轨迹;那么,大运河,就是一个民族行走于水上的恢弘印迹。2014年,中国大运河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到今年正好是第10个年头。大河奔涌,滋养着两岸的城市和人民。
我的家乡无锡,就是一座依运而兴、因河而美的城市。千百年来,悠悠运河穿城而过,北接长江,南达太湖。行走在锡城,总是能和运河不期而遇。
作为水乡的孩子,小时候,我很喜欢到运河边看船,在习习的微风里,看满载沙石、货物的水泥船从远处缓缓驶来,看神秘而又忙碌的船上人家。一群小伙伴在岸上笑闹着追着船跑,不知道这些船从哪里来,又最终会驶向何方。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行走在运河畔,充满着对远方的想象和向往。
大运河赋予了城市上善若水的基因底色,还载来了富庶和繁华。近代以来,走出了以荣氏兄弟为代表的一批中国民族工商业先驱,在运河沿岸创办了大量实业。我的母亲和其他亲戚长辈,也有不少曾在沿河的纺织厂或者缫丝厂工作过。正是这一批批在运河边行走、奋斗过的人们,一起成就了无锡百年工商城的辉煌。行走在运河畔,是一场厚积薄发的奋进之旅。
大运河不仅是温情的水脉、澎湃的动脉,也是厚重的文脉。跨过运河,穿过古宅古巷,是我儿时上学的必经之路。外交家薛福成、文学巨匠钱钟书、文理全才顾毓琇等名人旧居都云集于此……运河如星河,孕育了江南的璀璨人文,一大批大师大家从运河走向远方、走向世界。
怀着对“桨声灯影”的乡愁,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我通过无锡公开选调回到家乡工作,参与了很多青年成长项目和交流活动,和大运河产生了新的连接。我们常态邀请青年打卡运河文化带,沉浸式体验运河风物;还举办了“链接青春 对话无锡”活动,制作了原创歌曲《如锡》MV,从青年视角出发,讲述运河故事、城市故事。到现在我还清晰地记得当时拍摄《如锡》MV的场景,为了在大批游客到达前完成拍摄,早晨5点,我们就赶到河边,架好机器,静静等待运河的苏醒。等到天色亮起,锡剧大师一袭长衫,缓步走上古老的石桥,深情吟唱着“尽江南、最无锡,古韵里、城林立”。那一刻,听着耳边悠扬的曲调,透过河上升腾的雾气,我好像看到了流淌的岁月,让我感动、自豪、充满敬意。如果说白天是闲适静好的,到了晚上,运河又是别样的时尚活力。年轻人喜欢相约南长街,流光溢彩、熙熙攘攘,逛一逛热闹的市集、见一见久别的朋友、聊一聊各自的生活。透过镜头,我看到了一条古老而青春的大河,一头连着传奇的过去,一头连着无限可能的未来。我们的故事吸引和打动了不少海内外的朋友,表示有机会也想到锡城看看。今年,我们将在运河边打造关于传承和创造、交流和实践的国际青年会客厅和梦想创空间,期待各位朋友前来打卡。行走在运河畔,在潜移默化间汲取生长的养分和力量。
现在,一艘又一艘千吨级的大船行驶在运河宽阔的航道上,不舍昼夜;一个又一个新地标、新空间涌现在运河沿岸,串珠成链;一批又一批热爱运河的人们行走于此、成长于此、奋斗于此。我想,这也正是行走的意义,道阻且长,行者无疆。
江苏省无锡市委党校工作人员 王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