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今年央视和其他几家电视台的春晚后, 北京市戏曲发烧友小孙有点犯愁了,居然找不到值得学来“露一手”的节目。
每年亲友聚会,小孙特别喜欢表演几段拿手戏。“过去我都是模仿春晚里的好节目,无论像不像,大家都早就把那些精彩点记在心里了,我一表演就有共鸣。今年的春晚,数量的确很给力,质量却成了浮云。我看了好几家电视台的春晚,都不过是凑热闹,瞎乐呵,笑完了自己都觉得无聊。”
有数据显示,兔年全国卫视举办的春晚数量创下新高,37个上星频道播出各类春节联欢晚会共计51台。然而,除湖北卫视和安徽卫视外,其他卫视的春晚收视率,较去年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1705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今年央视春晚的收视率为86.1%,地方卫视春晚为33.3%,网络春晚为28.7%,还有7.9%的人“没看任何春晚”。
调查还发现,对自己观看的春晚表示满意的人为33.9%,不满意的占22.1%,其他44.0%的人表示一般。
体现老百姓生活感受和心声的节目太少了,这也是老百姓不认可春晚的主要原因
“今年春晚不仅没留下能传唱街头的歌曲,还让‘此处省略多少字’等低俗内容一夜爆红。”小孙对这种“后春晚”现象满腹疑惑,“为什么会俗赏雅不赏?”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博士生张蔚(化名)认为,现在很多人看春晚时,有一种看“奇”的心态。他们想要得到的,是一种视觉快感。这种快感的来源,正是一些近于恶俗的节目。一旦这种快感的体验成为过去式,大家就会感到厌倦和无聊。
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杜骏飞认为,大多数官方晚会的创作主旨是所谓“多元化驱动”,春晚也不例外:“既要领导满意,又要同行羡慕,还要自己挣钱、赞助商挣脸、观众得到娱乐,最后还想要点艺术性和前卫精神。可惜,由于没有足够的才力面面俱到,晚会难免非驴非马,不知所云。”
“一台春晚起码得花几百万,内容却大同小异,这是极大的浪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小普,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按说中国十几亿人口,51台春晚并不算多,但这些晚会内容高度同质化、套路化,“歌舞类节目过于传统,明星几个台来回串,我们看着都够累的。在同一水平层次上重复竞争,晚会再多也没意义。”
本次调查显示,认为春晚太多浪费人力物力的人占到一半(50.0%)。
“体现老百姓生活感受和心声的节目太少了。”周小普认为,这也是老百姓不认可春晚的主要原因,“像相声、小品的出彩点就在于作品和生活的联系。一些‘春晚专业户’的生活已经离民众很远了,怎么能有创造性的东西出来?有的电视台号称用包装明星的方式来打造旭日阳刚、西单女孩,如果包装都一样,他们还有什么特别呢?”
为什么春晚多了,观众倒还不认可了?调查中,77.6%的人认为春晚节目缺乏创新,令人审美疲劳;64.5%的人认为明星多是老面孔,缺乏新意;62.1%的人认为真正贴近百姓生活的节目太少。
此外,还有39.8%的人认为原因在于观众的欣赏水平提高了,16.4%的人认为原因是受到网络收视习惯的影响。
要让春晚实实在在地接“地气”,真正变成百姓大联欢,而非一些个人的秀场
北京某高校职工郑一凡,对今年央视春晚中的旭日阳刚和深圳农民工街舞团的表演印象深刻,“感觉很精彩,原来普通人也能上央视春晚。希望明年这种节目越来越多,哪怕专业性没那么强,大家也愿意看。”
小孙说:“春晚不在于节目创新程度有多高,而在于节目内容的质量。有实际价值的节目肯定是源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同样是对对联,有一年的央视春晚就让全国各省的主持人穿插来对,湖南对湖北,河南对河北,全国各地的观众都期待自己家乡的主持人登场。”
“节目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春晚办好的关键,在于要有兼容并包的态度。”周小普说,文化是从生活中一点一点提取、精粹出来的,没有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文化永远没有创造力和竞争力。要允许一些表演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登上春晚舞台,要让春晚实实在在地接“地气”,真正变成百姓大联欢,而非一些个人的秀场。
天涯社区配音公社版版主“龙吟”认为,虽然现在荧屏春晚不可取代,但网络春晚是大势所趋,因为网友的参与度很高。
今年,“龙吟”除了主持“第五届天涯春晚”外,还导演了另外一台“龙颜大悦村晚号”网络视频,节目都是网友自编、自导、自排、自演的,有娱乐播报、虚拟采访、恶搞歌曲和短剧等内容。
“龙吟”说,“原先我们的观众基本以年轻人为主,现在有一部分家长受孩子影响也在跟着看。有网友说,我们的‘村晚’比央视春晚还有看头。”
春节期间,除了春晚,公众还希望收看什么节目呢?调查中,56.4%的人首选“优秀的电影、电视剧”,“更多网络春晚等民间性春晚”排名第二(45.5%),39.5%的人希望看到“健康、饮食类节目”。
接下来的排序依次还有:继续看各种春晚(33.7%),体育类节目(22.2%),金鸡、百花等电影节颁奖(20.4%),选秀类节目(14.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