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央视春晚总能成为文化焦点,又总会陷入一片质疑之声。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对1870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对今年央视春晚,25.8%的人表示“满意”,其中3.6的人“非常满意”。表示“不满意”的占32.0%,表示“一般”的占37.1%。
受访者中,“80后”占42.5%,“70后”占32.5%,“90后”占2.8%。
68.2%的人认为央视春晚应打破垄断,更加包容、开放
“春晚真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要不是想陪陪家人,早就出去放烟花了。”可四个半小时看下来,“80后”白领江风觉得,春晚真就像一场烟花——看上去五光十色,让人眼花缭乱,可说结束就结束了,一点痕迹都留不下。
江风说,“年年都是那些老面孔,看得都恶心了。总搞些顺口溜,说一些自以为俏皮其实特没劲的话,现场观众还乐得不行。这到底是我的‘笑点’太高,还是那些观众都是请来的托儿?”
“春晚再不搞点有劲的,过两年就要被青年一代无视了。”江风认为,“事实上,已经无视了。你没发现吗?今年连骂春晚的人都少了,不是因为它办得好,而是大家都麻木了。春晚要老这么搞,恐怕就要从一个代表国家形象的过年仪式,变成一场纯粹的自娱自乐了。”
本次调查中,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留言:春晚要体现国家文化品位,仅靠现在的制作单位,肯定是不够的,应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集合大家的智慧共同参与制作。
近日,有学者建议,春晚可以设立一个相对固定的专家顾问组,多渠道、多形式地吸收意见,让专家学者真正参与春晚制作过程中,为春晚做真正有效的把关。
对于这个建议,调查中,有41.1%的人表示赞成,31.7%的人“不希望”,27.2%的人表示“不好说”。
调查还发现,68.2%的人认为,央视春晚“应打破垄断,更加包容、开放”;48.7%的人认为春晚“应提升艺术品位,不能让低俗文化流行”。
如果组建春晚专家组,应该选什么样的专家呢?调查中,“民俗专家”成为首选,72.7%的人表示支持。其次是“音乐家”(60.4%)和“社会学家”(56.6%)。接下来依次是:美学家(54.7%)、文学家(46.5%)、舆论学家(41.5%)、经济学家(25.7%)、法学家(22.4%)等。
有网友表示,春晚是一个年俗,也是一个文化事件,所以需要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具体到单个节目,就需要专业领域的学者给予建议,以免犯低级错误。春晚还需要舆论学家来反映民意,传达大家真正的心声。
“哪有那么和谐的丈母娘?忽悠谁呢?”
公众最希望央视春晚增加什么元素?调查中,“传统元素”和“民族元素”排在头两位,分别有69.3%和64.0%的支持率。其次是“通俗元素”(56.8%)和“草根元素”(52.0%)和“现代元素”(50.3%)。
支持率较低的元素还包括高雅元素(34.7%)、未来元素(27.7%)、精英元素(23.0%)、国际元素(26.9%)。
在北京打工的小杨发现,对今年央视春晚,身边很多人都感到“不给力”。事先他们最期待西单女孩和旭日阳刚的节目,可看完之后,小杨觉得,所谓的“草根明星”,不过是整台晚会的点缀。如果说春晚是一盘菜,那些所谓的“草根”,就像是盘子边缘的那圈萝卜花儿。
小杨说,春晚的人文关怀还是不够。“像今年刘威的小品《新房》,说的好像是年轻人为买房而无奈,可看完后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蔡明这位丈母娘,其他都没看头。哪有那么和谐的丈母娘?忽悠谁呢?考虑过我们这些‘蚁族’的感受了吗?”
江风很认同评论员曹景行说过的一句话——“如今大年三十晚上看春晚,‘仪式性’的意义已大于内容本身。”
她说,央视春晚办得再不好,至少在现在,它依然有着相当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对社会文化还是会产生导向作用。正因为如此,它就更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追求更高的趣味和雅俗共赏的内容,真正代表国家的形象和品位。
春晚大餐到底应该怎么做?调查中,67.1%的人希望春晚“增加民间性,从民间选拔节目”;58.0%的人建议“征集民间智慧,共同参与制作”;46.9%的人希望春晚“增加更多的草根性”;63.0%的人表示春晚应“反映时代,承担社会文化导向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