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图书馆要被关闭时,它们的命运才突然备受关注,这实在是一件让人无奈的事。这件事发生在英国一个叫斯特拉特福的小镇,并正在扩大到英国全国。但它能给我们的启示,倒也实在不少。
如今,走进斯特拉特福镇的图书馆,会发现书架上空空荡荡——几乎所有书都被借光了,但这并不是因为居民们阅读热情高涨,而是因为,图书馆恳求自己的顾客们多来借书,如若不然,它可能很快就会被关闭。当地政府缩减文化开支,并计划让这个公立图书馆关门大吉,因为来借书的人眼看是越来越少了。
16000本藏书,于是迅速被借个精光。图书馆管理者希望,这样将会避免关门的厄运。但另一个问题就很耐人寻味:这些日常很少光顾此地的人,将那么多书借回家里,有多少人能认真一阅,或者哪怕费心翻上一两页呢?
据悉,在英国,并不是斯特拉特福镇图书馆面临关门的命运。许多地方政府都在打算将维持公立图书馆的开支省掉,至于原因,除了财政困难,无非就是图书馆本身的尴尬境地:电子阅读器的流行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曾经意味着精神仓库的图书馆日渐失去人们的青睐。若非如此,图书馆又何必放下身段,苦苦哀求人们“来借一本吧”?
如今,人们似乎一下看到了图书馆要被关闭的紧要之处:很难说人们担心的是什么,到底是失去一处阅读场所,还是失去一个记忆中与阅读有关的象征物?总之,全英国现在都开始“保卫图书馆”了,无论是首都伦敦的剑桥图书馆,还是各个小镇的图书馆,人们涌进去,见什么借什么,好像在抢购超市货柜上的商品。
不仅如此,借着这一股热闹,连阅读本身都似乎一夜之间重新流行起来。“进来读书”号召人们走进久违的图书馆,伦敦则大张旗鼓地筹办“世界读书夜”,到时候,人们聚集在广场上,听著名作家们朗诵诗歌。听起来什么都好,唯独有一样让人担心:这样风起云涌的热闹,到底能持续多久?
同样的担心是:这种运动式的保卫,能否将一个长期存在的状态改变?毕竟,不去图书馆借书,甚至不读书,已经是很多人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只要这个习惯不改变,等热闹过去以后,被借走的书又一股脑回到图书馆遭冷落的书架上,那时候,还有人能“保卫图书馆”吗?
图书馆重要,这似乎是一个无需多说的常识。这既是由长期以来人们在图书馆阅读的习惯决定的,也是由阅读本身的地位决定的。不久前,我国几个部委下发文件称,将逐步使公立图书馆对所有人无障碍开放,这一举措受到广泛欢迎,正是由于前面所说的道理。但是,当图书馆在事实上失去了人们的追捧,或者说,当阅读事实上失去了它在人们生活中曾有的位置,一场运动,能否保卫住图书馆?这样被保卫下来的图书馆,又有多大意义?
推己及人,英国发生的故事,实在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如今,我们的图书馆似乎还没有面临关门大吉的命运:一方面,我们的读者对图书馆还有不小需求,另一方面,我们的财政也还没有打算节约开办图书馆的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面临相似的尴尬:如果对阅读的日渐冷漠的心态不改,那么总有一天,我们的图书馆,大概也需要保卫了。
到那时候,又有什么方式,能真正的保卫图书馆呢?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