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董事长胡茂元、总裁陈虹、副总裁肖国普等上汽高管团队悉数出现在上海科技馆,参加上汽自主商用车品牌—— MAXUS大通的发布仪式。陈虹说:“在上汽自主品牌建设和商用车历史发展中,今天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刻。”
发布仪式高调,但无新闻。
MAXUS大通这个品牌名称的英文部分是舶来品。早在两年前,上汽全盘收购了英国LDV公司,拥有了这家商用车公司的品牌、知识产权、工装设备。用肖国普的话说:“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有着深厚的汽车工业的基础,有一大批令人瞩目的汽车品牌,如劳斯莱斯、宾利、捷豹等,还有MAXUS。”
再看这个新品牌的中文部分,也不是新创的。早在1984年,上汽旗下的上海汇众汽车制造公司就申请注册了“大通”商标,拟用于载重汽车和重型汽车。此后又两次申请,商标使用时限延续到2017年,范围覆盖商用车的各个领域。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蓄谋已久的品牌。日薄西山的英国汽车和渴望做大做强的上汽走到了一起,从罗孚到MAXUS,通过完全融合的方式孕育了品牌拯救和再造的神话。
与上汽的自主乘用车战略趋紧,MAXUS保留了在英国的CKD组装生产能力,从起步就确立了国内外市场并举的发展模式。
商用车是上汽的短板。2010年,上汽以329.33万辆的总销量稳居国内汽车集团销量榜首。但在商用车领域,尽管拥有上汽依维柯红岩、南京依维柯、上海汇众、上海申沃等多家公司,但总销量仅仅15万辆。这个规模在国内商用车排名中,不仅与一汽、东风等兄弟企业相差甚远,连江铃、庆铃等二线企业也比不了。
这个局面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在国家早年的规划中,上汽的发展重点是乘用车。国内最早的合资汽车企业——上海大众和当时投资额最大的合资汽车项目——上海通用先后落户上汽,成为中国汽车与世界接轨的改革前哨。
用肖国普的话说,过去是限制上汽发展商用车,后来才逐渐放宽。铆足了劲儿大干快上的上汽已经是全球第八大车企,随着商用车市场的日渐升温,上汽希望商用车领域有所作为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在上汽的“十二五”规划中,到2015年总销量要达到600万辆,包括50万辆商用车、150万辆微型车和400万辆乘用车。用5年时间实现商用车销量从15万辆到50万辆的跃升,上汽为此布局了三大整车基地和三个关键零部件集群。
这三大整车基地是位于重庆的上汽依维柯红岩、位于南京的南京依维柯、位于无锡的上汽LDV欧系轻客基地。三个关键零部件集群是指以上柴和上汽菲亚特红岩为核心的发动机集群,以重庆和宁波为核心的车桥集群,以上汽齿轮为核心的变速箱集群。
重庆的红岩和南京的依维柯是上汽通过资本方式获取的,经过3年来的重新梳理,已经展示出快速发展的潜力。无锡基地的第一款车型正是来自英国LDV公司的宽体轻客。对于上汽来说,MAXUS大通带来的不仅仅是国际化品牌、入门车型,更是上汽整合商用车板块的龙头。
从MAXUS大通开始,上汽旗下零散的商务车业务将被整合,比如销售一直不佳的汇众将逐渐退出,按业务类别被整合到“3+3”布局中。从MAXUS大通开始,上汽集团内部的商用车组将升级为独立的商用车公司,抽调旗下各板块的优秀人才加盟。陈虹说,他们将用乘用车的方式生产、销售商用车。
与一汽解放联姻通用、东风与日产合资实现商用车的跨越式发展不同,MAXUS大通再一次展示了上汽的精明和抱负。通过一系列闪转腾挪,上汽发展商用车的人才、研发、制造基地、核心零部件、国际化渐次到位,那个1984年就注册的“大通”商标终于瓜熟蒂落。
一晃17年,这是上汽商用车漫长的孕育期。从“MAXUS大通”起步,新的一页已经翻开。
武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