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云南省两会上,云南省政协委员、团云南省委副书记陆平将团云南省委所作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状况调查报告”交给了许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这份报告里,代表、委员们看到,“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已经和城里的年轻人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的收入主要用于吃穿用、房租、手机使用及上网,给家寄钱和存钱的相对较少;他们在城里打工挣钱是为了见世面;他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具有强烈的创业意识。
陆平在他所递交的提案《促进云南省“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建议》中说:“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在就观念、生活方式的选择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他们的权益诉求正发生着明显的变化;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向进城谋职融入城市平等权益转变;由工资支付保障向要求参加社会保险等城市平等权益转变;由改善住宿条件向要求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发展问题要关注农民工群体在基本素质、外出动机、维权意识、价值实现等方面的新变化,要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才能更好地维护他们切身利益,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满足他们的合理期待。”
目前,陆平的提案已引起云南省政府的重视,一些新的思路和政策正在酝酿中。
在这个调查里,众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城市人对外来务工者仍然持偏见态度,未能从各方面真正接纳外来务工者”。他们向前来与他们“面对面”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诉说,他们热爱这个城市,但“经常感到孤独无助,有苦恼没有地方倾诉”,他们在这个城市居住多年,却不具备申请廉租房资格、孩子难入学、就医没有保障。
“城市包容农民工,改善他们的条件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能不能先从称呼上来改变,不再叫他们‘农民工’或‘新生代农民工’?”云南省政协委员周文曙说,“‘农民工’这个称呼给人一种陌生感、排斥感,似乎代表着他们就是一些低收入、低层次的人,需要得到同情和可怜。 要让他们融入社会,就要让他们有归属感、荣誉感。”
云南省人大代表何永庆深有感触地说:“实际上,我们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不是地道的昆明人,但我们之所以能有归属感,是我们解决了户籍问题,能按月领到工资,我们有条件在这个陌生的城市买房安家过日子。所以,制度上的安排才是真正能让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保障。”
团昆明市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办公室主任叶波对“排斥感”深有体会。2010年7月下旬以来,团昆明市委“12355”对6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学校共306名6岁至12岁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社交焦虑、紧张、负性情绪及家庭关系紧张带来的烦恼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团昆明市委今年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了“青帆快乐成长计划”,对昆明市4个主城区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集中的社区及学校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心理辅导、面谈咨询等活动。
本报记者 张文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