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4月1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记者手记

让农民工培训成更多企业家的自觉行为

本报记者 王磊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11日   11 版)

    “建筑工程做得好好的,为什么跑去办学校?是不是在作秀?”已成为新闻人物的束学稳让外人有些“看不懂”。在不少旁观者的眼里,这个行业,利益是唯一的驱动力,一个搞建筑的老板不可能投资没有所图。“他想得名,还是想得利?”

    从严格意义上说,束学稳提出的“免费培训”概念值得商榷。因为,政府部门从财政中拿钱,提供一定额度的培训补贴,尽管这笔费用可能不够学校实施培训的成本,但并不是纯粹的“学校提供免费培训”。

    目前来看,束学稳200多万元的前期投资难以得到回报,集团必须拿出钱来对学校不断地“输血”,才能确保学校的正常运营。在政府补贴计划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学校没有坐着干等“指标”,而是提前招生,准备开课。

    由此看来,束学稳的举动带有公益性质与理想主义色彩。至于通过培训农民工实现赢利的长远打算,那是一个企业家出于本能的考量,无可厚非。

    在采访中,这位年过半百的企业家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他对知识的渴望、对大学的崇拜。

    没有上过一天学的束学稳在创业初期曾一度饱受知识匮乏之痛。那时候,刚刚从国有企业跳出来,尽管拥有一身胆识和充沛的经验,但是没有文化,不懂工程预算之类的技术环节,生怕上当受骗,只能先从土方工程做起。

    直到今天,束学稳还需要借助手机短信的语音功能来穿越他与信息社会交流的屏障,那些陌生的汉字或许成为他事业上最大的绊脚石。束学稳知道,建筑工地的这些农民工正在遭遇类似的困境与无奈。

    束学稳是幸运的,他成功了,尽管一天学也没上。但今天,他面对的是一家年产值突破2亿元的建工集团,是这个行业对劳动力不断提出的更高技术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束学稳办学的念头不能仅仅理解为萌发于个体的经历,更应当视为出于理性的自觉。

    而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的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恰巧为他提供了现实的平台与政策依据。2010年,合肥市向农民工发放了10万份“培训券”,对3.28万名农民工进行了技能培训,发放培训补贴费共计160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社会定点培训机构、企业培训机构以及职业院校参与该项计划的实施。

    为了鼓励企业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政府部门按照280元/人的补贴标准给予企业培训机构培训补贴。不少企业家意识到,“政府在花钱帮企业培训,这是件大好事”。

    有理由相信,越来越多的“束学稳”会把农民工培训当做企业的自觉行为,同样也会把这一举措视作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向社会敞开培训的大门。

除非你不来,来了就免费
让农民工培训成更多企业家的自觉行为
中职教育主要矛盾已从数量向质量转移
1万元“安置费”的背后是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
福建水兵学校培训军地两用人才
娄底职院:政府埋单向煤炭行业对口单招500人
毕业供需会上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