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6月2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尖兵连”的灵魂

——记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祁连山隧道掘进队的共产党员

新华社记者 齐中熙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6月28日   03 版)

    人迹罕至,奇寒缺氧。这就是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祁连山隧道掘进队常年施工的青藏高原无人地带。

    53年,工程干了一段又一段,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高原隧道被他们贯通,一个个铁路工程史上的“人间奇迹”在他们手中创造。党旗,始终是这支队伍的前导;党员,永远是这支队伍的灵魂。

    “党员不能把困难写在脸上”

    祁连是古匈奴语“天上之山”的意思,传说中祁连山也叫“凄凉山”。

    自1959年3月从抗美援朝战场回国担负青藏铁路施工以来,这支队伍的“魂”就留在了这片高原。当时,他们还未脱下军装,是铁道兵十师五十团十三连。

    上世纪70年代,为配合科研单位进行冻土试验研究,祁连山隧道掘进队3次来到海拔5000米以上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担负青藏铁路风火山试验段施工,被当时铁道兵党委授予“风火山尖兵连”称号。为了打通当时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关角山隧道,这个团队中27位官兵献出了生命,其中25名是共产党员。

    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拉萨)开工。“风火山尖兵连”的全体党员写下请战书:当年,我们的战友为青藏铁路献出生命;今天,我们要踏着他们的足迹,把铁路修到拉萨。

    “风火山尖兵连”就这样又踏上了当年为之战斗、牺牲过的地方,承担起海拔5010米的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施工。

    那一年,35岁的共产党员任少强被任命为隧道掘进队队长,领着队伍上了山。

    在高原冻土上打隧道,世界上没有先例,而风火山冻土厚度在150米以上。国外很多专家断言“青藏铁路过不了风火山”。

    “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作为党员不能把困难写在脸上。党员是职工的主心骨。”任少强对掘进队的党员们说。

    那些日子,任少强几乎把世界上所有关于冻土的资料都查遍了,又拜访专家,联合攻关,终于搞出了一个“隧道空调通风机”。这套设备就像一个大空调,可以调整隧道内的温度:钻眼时降低温度,让冻土不至融化;注入混凝土加固时提高温度,使混凝土不会冻结。

    最终,冻土隧道施工难题被他们成功破解,并在青藏铁路全线推广。

    “没有强大的精神支撑,在这样的高寒缺氧地区一天也呆不下去。只有像你们这样的共产党员冲在前头,我们才能完成风火山隧道那样的艰难任务。也只有你们这些党员的率先垂范,职工在高寒缺氧地区才能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老铁道兵、中国铁建二十局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周富对掘进队全体党员说。

    时代变了,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变

    祁连山隧道掘进队的队员在作自我介绍时往往要加上一句:我是第几代“青藏人”。

    上世纪50年代在高原奋斗的年轻人现在都在七八十岁了,现在二十几岁的已经是第四代“青藏人”。

    人员换了,“风火山尖兵连”的旗帜没有换;时代变了,党员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变。

    周玉成是1969年入伍的老铁道兵,风火山隧道施工时已经年过半百,当时是中铁二十局集团党委书记。上高原前,他已经动过了两次心脏手术,安装了5个支架。在例行体检时,医生下了“死命令”:绝对不能上高原,否则有生命危险。

    但老周还是“我行我素”,九上风火山,和职工们一起战斗在施工第一线。每当有人劝他不要再上了,他就生气地说:“我们的职工都在高原,我这个党委书记在后方,我给谁当书记?”

    曾担任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出口施工队队长的第三代青藏人罗宗帆上了高原后,血粘度升高,痔疮又犯了。每次犯病,他只是让队里的卫生员简单处理一下,始终没去县城医院。

    一天,他在施工现场又犯病了,卫生员不在,他找了个没人的地,咬着牙,拿了刀片硬是自己割掉痔疮!职工知道了,噙着热泪说,有这样的党员带队,我们一定能够穿过风火山!

    2010年,兰州至新疆铁路第二双线开工建设。这是我国第一条在高海拔地区修建的时速超过200公里的高速铁路,全长近10公里的祁连山隧道是难点中的难点。这块“硬骨头”毫无悬念地再次交给了“尖兵连”。

    “80后”共产党员孙引浩是二十局集团一公司最年轻的隧道工程队队长。在接到公司两天内将整个建制队调往祁连山隧道的命令后,他立即带领60多人赶到现场,在洞口搭了10顶棉帐篷。外面零下十几摄氏度,帐篷里面也零下十几摄氏度,生炉子、盖棉被根本不管用。只有两个高压锅和一台煤气灶,他和弟兄们不知道吃了多少夹生饭。

    今年6月2日,正在施工的岩面突然喷水,伴随着大量碎石瞬间涌出。孙引浩正带领19名职工施工,一下子被推出六七米远。被施工拱架砸倒在地的孙引浩立即爬起来组织人员撤退。4名职工被碎石埋住,深达腰部。他组织大家用铁锹挖、用手刨。到职工们都脱离了危险,被陆续送往县医院时,孙引浩这才感觉到自己手掌钻心的疼。一看,才发现手被碎石割出十几道伤口,最严重的一个有4厘米长、近1厘米深。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共产党员的身影

    已过而立之年的共产党员王博是祁连山隧道出口段2号斜井工地的技术主管。在工地上,他是有名的“开路先锋”和“救火队员”。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2010年4月,正值祁连山区冰雪融化期,刚刚抢修完成的便道几天之内就被融化的雪水冲毁。唯一通往施工现场的道路完全被阻断。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王博率先趟着冰冷的雪水走进现场,踏勘线路,反复论证,拿出了一套抢修便道的方案。紧接着,他率领“共产党员突击队”,与参战员工一起抢修道路、抢运物资。经过连续9个昼夜艰苦奋战,不但确保了材料供应,还按时抢通了被冲毁的道路。

    有一次,他高烧39摄氏度多,正在办公室输液。突然听到斜井洞内安全员电话报告险情。他想都没想,拔掉针管就往洞内跑。抢险时,胳膊上的针眼还一直流着血,他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到。直到险情排除,同事看见后告诉他,他才按住流血的针眼。

    祁连山隧道施工中要穿越有“地下泥石流”之称的1.6公里碎屑流段,这在世界隧道建设史上前所未有,被列为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共产党员杨立燃却与它来了个“短兵相接”。

    2010年10月18日凌晨2时,硫磺沟斜井掘进到258米时,沉睡地底亿万年的冰碴裹着碎石喷涌而出,短时间内涌出量就达到2000多吨。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杨立燃立即根据现场险情组织工人抢险。

    在接下来的24小时里,抢险职工已经换了几拨,而杨立燃始终坚守在隧道掌子面,统计、分析碎屑流的变化数据。为了保障职工的安全,他决定先把掌子面回填。但涌出的水太多了,堵不住。他就指挥在高处打眼放水,降低水压。洞口终于堵住了。

    险情虽然排除了,但施工难题没有解决。杨立燃成立了科技攻关小组。经过一个月反复试验摸索,他们总结出“一探二封三泄四注”的新方法,一举攻克了碎屑流这一世界铁路隧道施工难题,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铁路施工新纪录。目前,祁连山隧道首个碎屑流段已安全通过,他们的新工法也申报了国家规范工法。

    从关角山到风火山,再到祁连山,50多年过去了,掘进队从最原始的钢钎大锤,发展到电脑三维立体监测施工,不变的是他们“共产党员冲锋在前”“挑战极限、勇闯一流”的精神。

“尖兵连”的灵魂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反响社会强烈
京沪高铁二等座学生票7.5折
不许建立记者“黑名单”
“光辉历程·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
成立9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在京开幕
《中国共产党党旗档案》出版发行
庄仕华事迹在军地反响强烈
心系“三农”安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