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7月04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河北大学:滴灌式思想教育从关爱社区老人开始

本报记者 樊江涛 通讯员 李栋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04日   08 版)

    河北大学社区的老人们近日被河北大学的志愿者请进了校园、请上了舞台。此前,河北省保定市首家社区志愿服务站——河北大学站点正式揭牌。

    在这次名为校园梦想剧场的圆梦行动中,志愿者为老人们量身打造了一台精彩的晚会。合唱、舞蹈、服装展示……舞台上,这些离退休老人迅速变身“超级老人”、“时尚达人”,演得卖力,纷纷大呼“过瘾”。

    “这次志愿行动是为了帮助社区里的老人实现登台表演的梦想。”河北大学校团委书记单耀军介绍说,“上舞台”只是圆梦内容之一,近期河北大学的“关老”志愿者们要开展一系列帮助社区老人梦想成真的志愿行动。

    “我们将志愿者工作作为对学生开展‘滴灌式’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河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洪瑞告诉记者,“滴灌”是农业领域的一种高效灌溉技术。“滴灌式”教育旨在将思想教育的内容借助各种教育教学方式,点滴融入各种环境、情境和载体当中,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开发学生内在情感因素,达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良好效果。

    关爱社区空巢老人 搭建最佳教育载体

    “在我们社区里,老龄化问题最为突出。”河北大学社区党支部书记段一斯认为,河北大学志愿者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正是从社区这一薄弱环节入手。

    据统计,河大社区居民约9000人,以河北大学教职工为主,而离退休人员就达到2320人,占居民总数的25.6%。其中,80岁以上老人就有380人,极易发生意外的空巢老人99人,空巢率往往要高于邻近社区。

    2010年4月,关心老一辈工作委员会在河北大学成立。河北大学各级“关老志愿者”队伍也随之组建。服务对象为河北大学的离退休老教师、老职工。

    “通过入户摸底调查,‘关老’志愿者与160多户离退休教职工签订了入户服务协议。” 河北大学校团委副书记滑晓军介绍说,依托所学专业,家政、心理、医学、文艺等每4名志愿者结成一个志愿服务小组,对应一户离退休教职工。

    “在我们社区,知识分子多、低保户少。” 段一斯介绍说,很多社区老人家里其实都请有保姆。针对这“一多一少”,志愿者们又明确了自己“关老”服务的特色:从衣食住行到健康养生,从心灵慰藉到精神呵护,根据老人需要,提供个性化服务。

    有离退休的老先生要出书,“关老”志愿者们就成了“学术助理”,帮助整理打印文稿;瘫痪在床的老教授爱下棋,就有围棋协会的志愿者上门切磋棋艺;更多时候,志愿者只是为老人们读读报,聊聊天。“别小看‘陪聊’啊。”一名90后志愿者颇有感触地告诉记者:“ ‘话聊’可是最好的保健药。” 

    一年多来,河北大学共有1000多名志愿者走进社区,提供“关老”志愿服务3600多人次。

    “社区志愿服务站揭牌对河北大学‘关老’志愿者工作来说,无疑是一次‘升级’。”在单耀军看来,志愿者们虽然依旧主要服务于河北大学社区,但服务对象已从“离退休老教授、老职工”定位为“社区老年人”。“河北大学志愿者的‘关老’服务从学校进入社区,从而有了更广阔的眼界和视野。”单耀军说。

    “滴灌”凝成大收获

    “通过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我们6个月时间就为当地的学校拉来了160万元资助。”说这话时,河北大学学生周宵鹏、李国娣颇为自豪。

    2009年8月至2010年7月,作为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他们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民族寄宿制小学担任支教教师。

    初到青海时,他们曾为不能给当地孩子做些什么而苦恼。 一次,为了给孩子们募集暖和的冬衣,这些80后支教志愿者,通过他们最为熟悉的方式在互联网上“顶”起自己的帖子,向热心网友求助。而这一次的成果就让他们欢欣鼓舞。“深圳市民政局一下子就给捐了9万多件衣服,整整装了一火车皮。”

    支教期间,在河北大学的支持下,河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勇夺青海省首届创业大赛特等奖。而赢得的85000元奖金他们悉数留给了当地孩子。

    离开的7月,是高原最美的季节。一年支教生涯结束时,几名志愿者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为孩子们设立了奖学金、添置了新教具,还帮他们整修了危旧校舍。

    在志愿活动中,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活力与能量,令河北大学的教育工作者颇受触动,开始反思以往的思想教育模式。

    “这一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单耀军告诉记者,如今的大学生难以接受简单生硬的思想教育方式,为此,河北大学提出了“滴灌式”思想教育理念,并紧紧依托志愿服务这个好载体,让大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志愿服务中,通过悉心服务他人,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

    很多“关老”志愿者都承认,最初他们都是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开始志愿服务的。然而,很快,他们表现出来的耐心和细心就让熟悉他们的家人大呼“想不到”。

    “为了让老人安心休息,我们在老人床头装上了报警器。”“关老”志愿者王晓楠很是为这一“创意”得意。

    年近九十的李淑美老人和老伴身体多病,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住院后,家里的保姆到医院陪护。到家中陪护李淑美老人的“关老”志愿者,由于担心患有多种疾病的老人晚间突然发病,就想出了这个点子。“只要身体不适,轻轻一按,睡在客厅里的志愿者就会闻声而动。”

    陪护期间,尽管报警器没有派上用场,却让李淑美老人以及住院的老伴都能踏踏实实睡觉了。

    “通过‘关老’,对爷爷奶奶唠叨的‘耐受力’明显增强。”一名志愿者笑着告诉记者,如今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时,有话题聊了。

    新机制保障:志愿服务换素质学分

    “领到的奖金怎么花,让志愿者们着实费了一番心思。”滑晓军告诉记者,去年年底,河北大学召开了2010年青年志愿者表彰大会,学校拨出专款用于奖励优秀志愿者。

    经过“头脑风暴”,“关老”志愿者用这笔奖金成立“关老”基金,用于“关老”服务,专款专用。

    今年5月21日,为了圆社区老人的“舞台梦”,经商议,志愿者们紧急启动“关老”基金——用2000多元租借了专业的灯光设备,为老人们打造一个更绚丽的舞台。

    “表彰体现了对志愿者付出的认可,代表学校对志愿服务的态度和导向。”滑晓军表示,这只是河北大学引导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的举措之一。

    2010年,河北大学开始设立“素质学分”。本科生在校学习期间须取得6个第二课堂素质学分,否则视为未完成总学分,不能取得毕业资格。每学年取得素质学分1分(含限选)以上者,方有资格参加本学年度的奖学金及校、院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选。

    “在素质学分中,有五分之一是要通过志愿服务来取得的。”河北大学学生处处长张秋山强调说,第一年实施,就有一名学生由于出国没有修够素质学分而不能取得毕业资格。

    张秋山表示,通过对学生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将成为河北大学学生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记者了解到,通过学生考评机制改革等举措,河北大学正引导和鼓励更多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通过“滴灌式”教育的载体,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整体提高。如今,河北大学共有注册志愿者5000多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达2万多人,志愿活动已成河北大学学生参与度最高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报记者 樊江涛 通讯员 李栋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7月04日 08 版

河北大学:滴灌式思想教育从关爱社区老人开始
萧山公安团组织:学习凝聚警心
广西“挑战杯”5项科技成果卖了380万
重庆驻沪团工委成立
歌剧《党的女儿》在山东青年中巡演
希望厨房里吃午餐
重金注入能否拉动青少年球员培养
韦迪强调中超经营权为非卖品
外媒称女网或将改朝换代
火箭悍将愿到CBA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