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去所有附着物,1.6%只是一个枯燥的数字,但在海口市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政委李启雄心中,这个数字的分量却比大山还重,它代表的是两年时间里,走出法制教育中心的682名问题少年“二进宫”率。
填补“问题少年”法制教育空白
李启雄之前是海口市司法局劳教所政委,那时他还不知道青少年犯罪已与环境污染、贩毒吸毒并列为世界三大危害,2000年以来,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破坏社会治安稳定的主要因素。
“由于未满18周岁,公安机关对于这些问题少年只能是抓了又放,放了又抓。”2009年3月初,海口市设立了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对有严重不良行为、违法以及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为期3到6个月的集中法制、文化教育和矫正、感化教育,希望从根本上改变海口社会治安存在的问题,李启雄担任该中心政委。
与国内其他省份的工读学校不同,海口以前成立的一家工读学校,由于长期没有生源早已经取消了。海口设立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则填补了海南长期没有未成年人法制教育机构的空白。
“以自愿为主,由家长、学校和公安局共同决定‘问题少年’是否进入工读学校,是导致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上升,但工读学校却生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则由公安局单独决定,通过与家长签订协议的新措施对问题少年进行强制矫治。”中心教官王跃江说,“中心结合工读学校和社会快乐成长营的教育模式,除了为学员开设法律知识、传统文化、政治思想教育、青少年生理知识等基础课程之外,还专门设置了互动参与性较强的心理辅导、技能培训、拓展训练、军训等课程。”
李启雄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海口市通过设立未成年人法制教育中心,探索出了一条从根本上救助“问题少年”、降低青少年犯罪率的道路。“截至2011年4月30日,中心共接收学员682人,结业回归社会599人,二进宫率仅1.6%。”他说,“海口地区结业的319名学员中,已有181人重返校园,120人成功就业,海口市2009-2010年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平均数比2008年下降15.6%,2010年一季度违法犯罪未成年人被批捕数同比下降13.7%。
不能在同一个地方重复犯错
法制教育中心的教官们告诉记者,这些被称为“问题少年”的孩子,文化水平普遍比较低,58%以上的都早早辍学了,因此上课时必须考虑他们的接受能力,多讲直观的例子,少讲空洞的理论。“比如要让他们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就说大家都喜欢自由自在,就像开车,你想左拐他想右拐还有人想直走,如果没有红绿灯,那车还能在马路上开吗?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只要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违反游戏规则就必须受到惩罚。”
有一次上室外课,法制中心教官原上草不小心崴了下脚,第二次走过那里的时候故意又崴了下,所有上课的孩子都笑了。“我问他们为什么要笑?他们说我笨,在同一个地方都能崴两次脚。我便接着他们的话茬说:‘年轻人犯错误不怕,也允许犯错误,但不能在同一个地方重复犯错误。’”
教官们专门为学员制作了脸谱情绪图,就挂在学员宿舍门口。每天早上,学员会自己选择代表“高兴、悲伤、平静”的三种脸谱中的一个来表现当天的心情。原上草认为,这些问题少年有的不善表达,通过这种简单直观的表现形式,教官可以及时发现学员的思想变化,有针对性地找学员谈心。
在教育问题少年的方法上,还有更多鲜活的故事。两个多月来法制中心的电话一直不能用,导致孩子们无法和家人联系。当学员们知道是门外的电缆被人偷了后,教官王跃江随即顺势问他们:“现在知道偷电缆对别人带来的影响有多大了吧?”
除去心智上的启发,法制教育中心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问题少年”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意识,法制中心用对他们进行技能培训,并请相关企业现场对其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对本人自愿且符合就业条件的学员形成招工意向,同时联系海口市劳动就业局为他们搭设就业平台,使他们回归社会后能用一技之长自食其力,服务社会,避免再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他们是一群溺水的孩子,我们就是一根救命稻草”
“这些孩子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缺失,才导致他们迷失自我,一步步走向犯罪。”说起“问题少年”,原上草认为,这些孩子的内心其实是孤独的,家长管不住、学校管不了,“他们缺乏与家人和老师的有效沟通,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社会遗弃的孩子。”
“孩子刚进来的时候戒备心都很强,总是认为教官在骗他们,不相信天上会掉馅饼,有人会真心帮助他们,他们的眼睛总是四处游离,从来不跟你对视。”原上草觉得如何获得问题少年的信任,让他们真正敞开心扉接纳教官是摆在法制中心所有工作人员面前的最大难题。
“他们是一群溺水的孩子,我们就是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连我们这根最后的稻草都没了,真不敢想象他们的将来会是什么样。”原上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来海口之前,她从没想过自己会爱上这些“问题少年”,更没打算以此为业,像教育子女一样教育这些问题少年。
2009年5月4日,原上草来海口的第一天就被两个小孩偷了钱包,由于身体不好,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将自己的空钱包扔在地上转身跑掉,本来就对“问题少年”有些厌恶的她,经过这次遭遇更是对这一群体没了好感。
原上草真正喜欢上这些孩子,是在法制中心的第一次感恩节扩展训练现场,“当三十三个孩子围着我哭成一片时,我彻底感动了,这些孩子从小缺乏母爱。”从那以后法制中心的孩子都开始叫原上草“干妈”。
“父亲过世后,我根据他生前的生活情景改编了三个情景剧,有十几个结业的女学员回中心看完演出后去我家里看我、安慰我。”原上草说,“她们的突然到访让我感动的有些不知所措,只是抱着她们一直在哭。”
教官王跃江记得,两年来,先后进入法制中心的600多名“问题少年”中,独生子女只有两个,家里有2到3个小孩的不超过50个,绝大多数家庭都在5到7个小孩之间。“父母的精力都用在考虑一家子的吃饭问题上了,根本没有时间想如何教育好子女,家庭的爱对这些问题少年来说基本是一片荒漠,所以只要给他们一点爱,他们都能感受到,而且会直接回馈给你。”
问题少年结业了,法制教育中心仍会“牵”着他们走,教官们不仅每周打电话回访,还协调综治、工青妇、教育、司法、公安等部门共同建立了对学员回归社会后的帮教机制,结业的学员也全部列为42个乡镇街帮教机构的帮教对象,保证学员生活有着落,读书有学校,帮教有人管。
伍木 本报记者 任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