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教育局日前规定,凡是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不得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意见》还规定,老师对于学生的作业,原则上要求全批全改、及时批改。(新华网8月7日)
中国的中小学生是全世界活得最累的中小学生。据《中国少年儿童十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1999-2010)》显示,我国中小学生睡眠时间普遍严重不足。在学习日,我国中小学生平均睡眠只有7小时37分钟,比国家规定时间(9小时以上)低了1小时23分钟。而之所以会如此,原因显然是明摆着的:“每天学习时间过长。课业负担过于沉重”。这正如调查显示,49.5%的孩子认为睡眠不足是由于“作业太多”,32.3%认为是因为“写作业太慢”……
这种大背景下,郑州市教育局出台规定,“凡是布置学生完成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可谓“用心良苦”。但是,这样的“苦心”当真能产生甚至是能从源头上产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效果吗?
很明显,郑州市教育局的上述规定,实际上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现在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之所以沉重,主要是他们的任课老师造成的。因此,只要给教师施加足够的压力(麻烦),如“教师必须先做”、“全批全改、及时批改”,让教师们亲身充分体会到课业负担的沉重,“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遗憾的是,这样的逻辑或许并不算错,但其所预设的逻辑起点,并不客观。诚然,教师确实是中小学生沉重课业负担的直接指派、分配者,但他们之所以会这样做,显然并不是完全自主的结果。作为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他们其实并非不能体验孩子们的课业辛苦(实际上,除了学生本人,他们正是沉重课业负担最切身的体验者、同样的受害者),而明知其中辛苦,还要一再为之,委实是出于一种制度性的无奈——在“分数至上”“升学率至上”的应试教育体制的逼迫之下,身为教育体制制度最末端最底层的教师,除了继续向下将这种逼迫、压力传递给中小学生,外化为沉重的学生课业负担之外,他们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吗?
众所周知,应试教育所“应试”的主要正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力、模仿力,要应对这样的教育,教师怎么可能不大量“布置机械重复性作业”呢?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用应试成绩和升学率来考核评价学校,学校同样又以此来考核评价教师,而足够数量的“课业负担”,恰恰是确保应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基础。
张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