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是南水北调中线第二批移民搬迁批次中人数最多的一天,有6个村子的4000多人离开故土。
15日清晨6时许,家住河南省淅川县马蹬镇白渡滩村的村民吴遂法携一家9口人与全村1140名村民一起踏上迁徙之路,目的地是200公里外的河南社旗县苗店乡曹岗移民安置点。对于世代居住在此、故土难离的村民而言,这次迁徙的心理距离远远大于实际距离。
马蹬镇白渡滩村位于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渠首淅川县东南部丹江口水库左岸,是重要的水源地之一,距离县城40多公里,距离水库现在水面3公里多,随着丹江口水库的蓄水,这里的一切将连同其所在的丹淅平原54.84万亩土地将淹没在一汪碧波中。一起沉入湖底的还有淅川建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古县城等4个古镇,以及7个镇(区),共185个行政村。
淅川县是丹江口水库的主要淹没区和移民安置区。1958年,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移民38万人,其中淅川20.5万人。在当时,这意味着每3000个中国人、每250个河南人、每30个南阳人中,就有一个是淅川移民。原本富庶的农业县,也因此成为全国水利移民第一大县。吴遂法就是1978年因水库建设后住到地势较高的现住址,房子还是当年盖的石头房子,一住就是30多年,早已成了危房。村里像他这样因水库建设数度搬迁的人不在少数。
以前三峡移民时,农村移民30多万人,共搬了17年;小浪底移民时,河南、山西两省搬了13年,共20万人。而现在,仅浙川一县,就有16.2万人的移民任务,且按要求要“四年任务两年完成”。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陶岔引水,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问题,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到本月28日,全部外迁移民工作将结束,移民安置工作也将在年底前完成,人们将迎来工作更加复杂的后移民时代。
图为74岁老汉王中阔和75岁的老伴儿李凤英默默地等待上车,李凤英因病不能行动,只能等救护车来接她。 图文/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