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杭州9月13日电(记者余靖静)达敏学校是一所智障儿童学校。这所隶属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的小学校,身居窄巷,面积不过4000平方米、学生也仅百人,却在国际特殊教育领域,为中国赢得了高度赞誉。
52岁的达敏学校校长刘佳芬,用14年时光促成了这一“中国样本”的诞生,被誉为中国启智教育实践的“领跑者”。
刘佳芬18岁就上讲台,要说教学创新,她向来是“一把好手”。在象山县当农村教师的14年中,她带的语文科目的平均分在全县拿第一。而且由于全班体育成绩全优,全省体育达标的现场会就放到她所在的学校召开。
上世纪90年代,她被调任象山县一所聋哑学校当校长。6年下来,学校18周岁毕业的学生百分之百就业。
但是1997年来到宁波达敏学校后,既有经验似乎不灵了。学校中都是智障儿童以及有学习困难、自闭症、情绪障碍儿童,大部分有癫痫症。
刘佳芬去听课,老师诉苦,20岁的学生,连1+1等于多少都教不会;去家访,家长说,孩子快毕业了,连刷牙、洗脸的事都不会做;学校被通知搬迁,新址被附近不理解的居民扔垃圾、砸玻璃,说:“这个学校教的都是神经病,来了破坏风水”……
心酸、心痛,刘佳芬下了决心,“要让我的学生在常态条件下过上常人的生活。”她放弃了原有评价体系中的“学会多少字、会数多少数”的标准,决定从培养孩子上厕所、过马路这种生活自理能力入手,“我的目标很简单,一切为了弱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刘佳芬认为,在中国办启智教育,要借重社区的力量。她说:“不掌握生活的基本技能,不认识、不熟悉自己所生活的社区,这群孩子毕业后就无法融入社会,更谈不上自食其力。”
刘佳芬想,“要建立残疾人的支撑系统,西方国家的优势在家庭,中国必须倚重集体的力量。”在教育部门和当地社区的帮助下,有100家社区单位、机构、企事业成为教育协作理事会的理事单位,发展教学基地、开展社区教学一下子顺畅了很多。
如今,宁波市的200多处超市、农贸市场、银行、医院、餐馆甚至公共厕所,都成了达敏学校的课堂。学校里只有26名老师,而社会上的“兼职教师”人数远远超过了学生数。
如今,达敏学校的许多学生能烤出香喷喷、油亮亮的面包,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四菜一汤,还能向前来观摩的特教专家、老师介绍宁波特产,展示自己的技能。更令人欣慰的是,学校首届职高班毕业生全部被宁波市金田铜业公司聘用,此后的职高毕业生也是100%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