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时间,李妮家的窑洞由3间扩大到了两层14间。
3年时间,井家湾村的团组织从空有其名,发展到1个书记、1个副书记、3个委员、3支青年服务队,1个流动团支部。
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井家湾村,李妮是第一个开展“农家乐”的青年村民。目前,她家的年收入可达30万元。她所在的村庄,注册“农家乐”也已达到57家。
李妮同时还是井家湾村第一个充分感受到团组织发展壮大的团支部书记。仅去年一年,该村新入团的青年就达到了16人。
李妮是井家湾村青年致富的典型代表,井家湾村的团支部则是延安市团组织发展的典型缩影。
乡镇团委书记“硬气”起来,团的桥头堡才能推进到农村
从延安市驱车向北9公里,就来到了井家湾村。靠着“离城近”的便当,村里人发展起了“农家乐”。现有的71户“农家乐”,129名从业人员全部是30岁以下的青年人。
“为了办起这些‘农家乐’,市、区两级团组织没少操心,但主要还是多亏了村里的团支部。”回想起筹办初期,村里的团员青年们十分感慨。那时候,一没本钱,二没手艺,三没管理经验,“有的只是个想法”。
是村里的团支部,从城里的宾馆请来了“专家”,连着办了几期培训班,不光教怎样拾掇饭菜,还教怎样招呼接待、如何记账管理。一边忙这些,团支部还一边张罗着为办“农家乐”的青年争取小额贷款,手把手地帮他们办手续。支部甚至还争取到与市直单位团工委“结对子”的机会,为“农家乐”免费制作出了“青”字号的工作服。
“乡镇团组织几近基层团的神经末梢,决定着团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团延安市委书记张剑说,从2008年开始,团延安市委就不断探索,力争将团组织的桥头堡从县级推进到乡镇。
“以狮为首的羊群,能打败以羊为首的狮群”,张剑认为,团组织的桥头堡要前推到乡镇,先要建起“强硬”的团组织,“强硬”的团组织先得有“强硬”的团委书记。
团市委决定,把工作的突破口定在选配乡镇团委书记上。要使这些乡镇团委书记“变强”,关键在于提高他们的政治、经济待遇,让他们能“直起腰杆说硬话、干硬事”——具体做法,就是让乡镇团委书记享受科级待遇。
跨越体制红线,关键是赢得党委支持
张剑心里清楚:要让乡镇团委书记享受科级待遇,无异于要跨越一道体制红线,“赢得党委支持是关键。”
为争取党委重视,团市委开始不断寻找“与党政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围绕延安市委的“三大战略”工作部署,团市委推出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重点工程项目青年突击队”、红色之旅延安行旅游推介等一批品牌工程。同时,团市委还坚持重大事项向市委主管领导汇报、请示,每半年向市委常委会做一次专题汇报。
很快,延安团组织的一系列工作得到社会普遍赞誉,也赢得了党委的肯定。最终,市委常委会一致通过“乡镇团委书记由乡镇党委委员或乡镇副职领导担任”的决定。
安塞县、黄陵县成为最先试点。经多方协调,安塞县在全市率先落实了乡镇团委书记副科级待遇,全县15个乡镇团委书记均由乡镇党委委员或副职担任;黄陵县则落实了中学团委书记副科级待遇。
为进一步保证政策落到实处,在团市委请求下,市委常委会把以市委办名义下发的文件,改由市委直接下发;团市委还找到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有关部门,联合出台3个配套文件,从政策层面保证对基层团干部待遇落实的支持力度。
“当然,最终落实还得靠县乡两级党委。”团市委党组成员分头包片,利用工作联络、业务合作上的一切关系,逐个攻关;他们还登门拜访乡镇党委书记,与他们先交朋友再谈工作;同时,对乡镇党委领导的工作,实行党组成员分包重点乡镇责任制,保证村村有人管,人人比进度。扎实、入微、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乡镇党委对团的工作的赞赏和支持。
目前,延安全市166个乡镇,已有146个乡镇团委书记全部完成“升格”,由乡镇副职或乡镇党委委员兼任,享受科级待遇。
乡镇团委书记“升格”,倍增效应初显
自从大部分乡镇完成团委书记“升格”,基层团建和工作呈现一片崭新面貌。
“以前想搞青年活动,得先向主管领导汇报、主要领导请示,还要筹集资金、抽调人员、落实场所,等一切就绪,黄花菜都凉了。”说起以往的工作经历,一位基层团干部不无抱怨。如今,乡镇团委书记改由乡镇副职担任,组织起活动来环节减少了,效率提高了。
“团的工作成为每周乡党委例会的一项内容,常项工作直接由我负责处理,一般性开支我批准就行,不用再逐级请示汇报。”身兼副乡长职务的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团委书记路胜利这样说。
乡镇团干部身份的特殊性,不仅方便了工作,还带活了村级团组织。用一位村干部的话说,“团委书记现在是乡镇副职,分管工作上人家说了算,团的工作照样也要支持呀!”
乡镇团组织力量的加强,最显著的效果就是推动了团的重点工作的落实。农村青年小额贷款项目历来是各方最担心的工作,团组织桥头堡推向乡镇后,风险大、组织难、成功率低、社会资源缺乏的这一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在宜川县,起初团委向银行协调农村创业青年贷款时,吃过不少闭门羹。原因是贷款无人担保,利率低,青年投资的可行性不确定,收贷困难等。后来,团县委发动乡镇团委,迅速摸清了青年就业现状和贷款意向等情况,建起青年创业意向台账,形成有说服力的第一手材料,争取政府贴息,赢得了银行信任,首次就发放贷款82万元。宜川县也成为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惠农卡”首创县。
团组织桥头堡推向乡镇,也调动了团干部的创新热情。宝塔区柳林镇的大学生村官叶伟强,瞅准苹果业的发展前景,多方宣传推广当地苹果产业,被吸收为全国“村长论坛”执行委员,他甚至还把宝塔山苹果卖到了论坛上。
镇团委在加强乡镇建团过程中,就把叶伟强这个青年能人吸收到乡镇团委会,增强了团委会活力,叶伟强也成为乡亲们津津乐道的团干部典型。
加入团组织,成为延安农村青年追逐的时尚
“团组织服务青年能力的增强,也提高了基层团组织的凝聚力,使青年乐于主动向团组织靠拢。”张剑告诉记者。
在延安市,团组织率先推行“1+1+X”模式配备乡镇团委班子。乡镇团委会由9~11人组成,设专、兼职团委书记各1名,广泛吸纳乡镇优秀干部、站所青年、学校团队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村产业协会负责人等对青年工作有激情、有影响力的青年担任委员。
记者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看到,这里的每个青年人手里都有一个青年联系卡。卡上是该镇11名团委委员的联系方式。这11名委员中,有教师、民警、致富带头人、养殖能手等。青年遇到相关问题,可以随时拨打他们的手机联系。
依托这一模式,全市建成372人的县镇专兼职团委书记联络网,1450人的乡镇团委委员联系网,560名大学生村官、45名西部计划志愿者联系网,印制了统一的通讯录,建起了QQ群和手机信息互动服务平台。
团的网络可摸、可触了,村级团建抓起来也得心应手了,一些团支部瘫痪多年的村庄重新恢复了团组织建设。在井家湾村,日益发展壮大的“农家乐”产业,吸引了大批周边青年前来务工,村团支部立即在青年相对集中的“农家乐”建立流动团支部,成立团员之家,展开各种文娱活动,使服务员有了家的温暖,流失比例明显减少。
而今的延安市广大农村,过团的生活、加入团组织成为农村青年追逐的时尚。2009年,延安市共接纳新团员突破3000名,是历年来最多的一年。2010年、2011年,这一数据仍在不断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