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今后每个假期也能来‘致远班’当老师,把‘致远班’的理念传承下去。”在第三期“致远班”毕业典礼上,学员黄毅阳的发言感动了很多人。
今年9月初,黄毅阳成了华侨大学的新生。从他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起,这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的应届毕业生就渴望提前了解大学生活。这时,“致远班”走进了他的视线。
目前就读于上海交大的南安籍大四学生许志钦是“致远班”的创始人。去年暑假,他和中学时代的好友聚会,聊到新生踏入大学校园时面临的种种困惑。于是,他们决定在寒暑假办一个完全公益性质的补习班。这个班被命名为“致远班”,致力于他们所提出的“过渡教育”。
所谓“过渡教育”,就是帮助新生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过渡,如规划大学生活,预知各种困扰,避免陷入“迷茫大一”的境地。
在他们的努力下,去年暑期南安市实验中学免费提供了教室,一些热心人士也纷纷慷慨解囊。10多名南安籍大学生和许志钦一起出任首期“致远班”的老师。
课上,“老师们”通过游戏、听课、交流三个环节,自行组织活动、设计上课方案,向高中生传递人生观、价值观。他们还希望,高中生能因此激发上进心和学习热情,并对大学生活有所规划。
黄毅阳是第三期“致远班”的受益者之一。高考结束后,他一直对自己考场上发挥失常耿耿于怀,老师一场题为《一颗改变世界的心》的演讲启发了黄毅阳:“你所想要的,决定了你所学的高度与广度。”
下课后,黄毅阳静下心来,看着在台上台下忙活着的“老师”,他发现,无论这些“老师”来自哪所高校,都有独特的成长经历,这些经历不一定和所在的高校有关,都是通过自身努力创造出来的。就像另一位“老师”说过的那样:“高考只能决定你们上哪一所学校,但决定不了你们的未来。未来,还在你们手中。”
他突然明白,大学只是奋斗的载体,而奋斗本身更为重要。
武汉大学大一新生小林从小在农村长大,与城里同学交流时比较自卑。第一天课间聊天,她声音很小,只讲了几个字就匆匆离去。
在第三期“致远班”学习5天之后,毕业典礼上,小林从容讲述5天来的收获:一位比她大两岁的“老师”的话令她刻骨铭心:“出身可以比别人低,但梦想却可以比别人高。”
去年暑假第一期时,“致远班”有30多名学生,到今年寒假第二期,变成了150多名学生,今年暑期,则变成了7个教学点共300多名学生。
为了让更多高中生受益,今年初,这群在校大学生还在南安一中成立了新的组织“致远书院”,并在网上创建了“致远书院”BBS。
“我们希望在未来,‘致远书院’可以成为一个输出‘过渡教育’理念的团队,并对教育界探索高中毕业生的角色转型有所帮助。”许志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