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观天下

日本新闻界如何选人

裴毅然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0日   02 版)

    今夏东飞访日,正好有机会与《日本经济新闻》中层管理人员晤谈,席间提问:贵社选用新员工的标准是什么?新闻系毕业生是否有专业优势?

    52岁的竹冈伦示先生乃《日本经济新闻》绝对中坚。他敦实身材,正值壮年,曾派驻北京3年,任该报驻华办主任,十分了解中国。他回答:日本新闻界选用新员工,不拘一格,新闻系毕业生没有任何专业优势。日本新闻界已形成普遍共识:新闻从业人员应该知识结构多元化,每家媒体都有自身特点,任何一所大学都不可能提供符合本单位需求的毕业生。因此,任何一家日本新闻单位也都没有这样的“奢求期待”。比如,《日本经济新闻》就很少选用新闻专业毕业生。

    新闻专业毕业生之所以并无进入新闻界的先天优势,乃是日本新闻界从实践中总结得出:不同专业背景与知识结构能够带来不同思考方式、不同观察视角。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农、军医教,任何一个门类的毕业生都受欢迎,前提是你自身具备从业新闻的素质。30多岁的小林由比小姐,早稻田大学文学专业“出身”,当年就瞄准进入新闻界而选学文学,毕业后实现愿望,成为《中日新闻》(日本中部新闻)东京社会部记者。

    更令我吃惊的是:日本新闻界对学士、硕士、博士在竞聘中一视同仁。硕士、博士并无任何学历优势,新闻单位决不会因为你的学历给予特殊关照。硕士、博士这些在中国有绝对优势的学历,在日本竟全然“无差别”。竹冈先生的用词是“学历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攻读学位是你的个人选择,并不因此证明你就比别人天然高出一头。所谓“无差别”,即任何新员工进入后,无论什么层次的学历,起薪一律平等——14万日元/月,折合人民币9000元,扣除中日两国物价指数与生活水准差异,大致相当上海的3000元人民币,差距似乎并不大。但很快就会出现差距,因为“单位”会很快发现新员工的不同素质与不同潜质,会很快将你调整到能够发挥你特长的岗位。

    日本新闻单位要求员工的唯一标尺是“新闻感觉”,十分看重记者的独立评论能力,他们认为如何看待新闻,本身就是一种新闻。用新闻术语来说,只要你有那个“新闻鼻”,绝对埋没不了你。就是印刷厂的技工,高中甚或初中学历,一旦发现你有才,有“新闻感觉”,也会将你提到合适位置,配发相应薪水。日本新闻界的共识是:优秀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能够发别人所未发、见别人所未见。比如,《日本经济新闻》对员工的起点要求是“必须具备好奇心”。

    虽然你可以跳槽,也可能遭遇解聘,但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一旦进入某家单位,基本为终身制。绝大多数日本企事业单位都希望新人是一张无色无味的白纸,可由单位捏塑培养为所需型号的“单位人”。日本单位对自己的“公司文化”非常自信。

    日本新闻界有十分明显的从业优越感。竹冈先生略带自豪地说:在日本,一流青年入财经界、实业界、新闻界,进入政界的只是三流人才。他表示不太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将进入政界的青年才视为一流?“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留有名言:“我们把第一流人才留在企业,自己使用;第二流人才,才输送给政府。” 

    由此,想到我国新闻单位选聘新员工时,新闻系毕业生依然是“不二人选”。这是不是表明我们还停留在模式化的选拔阶段?当然,模式化选拔因专业而得身份,简便易识,容易操作。其实,则是对复杂操作的抵制,体现了选拔者本身能力低弱,即选拔者本身知识结构单一化。

    既然不知多元化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不可能拥有多元化选拔意识,更不可能掌握多元化选才的方式。差距当然是明显的。

辛亥先驱的首创精神与历史价值
日本新闻界如何选人
他们缘何重走“孔子路”
奥巴马为何拟征“巴菲特税”?
社科普及面对面 人文传播零距离
陈光标演唱会与“杰娜婚礼”